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价涨质降、过度开采,野生中药材面临困境

  目前野生中药材呈现这样一种局势:价格不断在涨,但质量却在不断的下降;盲目的采摘和收购、竭泽而渔,中国的野生中药材正面临严重的资源短缺甚至有可能枯竭。

  根据中药材行业预警,处于观测的99种野生中药材中,有13种药材已被认为濒临枯竭状态,其中包括云南白药的主要原料重楼,以及丽珠集团的抗病毒颗粒原料广豆根等。另外还有44种野生中药材处于不同程度的短缺状态。

  中药材价高质低

  日益攀升的中药材价格背后是锐减的产量。广西的道地药材广豆根产量从5年前的1000~2000吨/年骤减到现在的200~300吨/年。“从数据上看好像问题还不太严重,但事实上有不少产量是越南、尼泊尔、老挝等周边国家贡献的,有些野生药材在国内一些传统产地几乎绝迹。”龙兴超显得颇为忧虑。

  因供求关系变化,野生中药材价格近年都进入快速上升通道。近年来中药材价格的普遍走高又催生了种植户急功近利的投机心理,市价一旦高于预期就盲目采收,造成资源严重浪费。拿重楼来说,一般是4月份采收,但是2~3月份市价好,农民就急着采收出售了。近一两年来公司碰到许多协议种植农户违约现象。

  急功近利的直接后果是中药材质量在源头上就难以把控。同一个属的药材有几十个种,每个种别的药材效果都有差异,而现在产量不高,品种混淆就很常见。就好像把黄金、白银和混凝土搅在一块儿用。

  遗憾的是,目前的检测手段无法有效解决品种混淆导致的质量问题。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建议,针对每种药物要加强专术性检测,而非目前国家药典的检测方式。“药物检测一般分为物理和化学两种,化学方式采用的是成分鉴定,这就会出现和三聚氰胺检测类似的问题;而强调专术性,就是针对每一种药独有的特性进行检测。”

  目前除了加强市场监管外,国家有必要对大宗药材实行战略储备,让价格波动趋于平稳,从而使市场回归理性。

  冲击下游企业

  药材涨价,直接冲击到下游企业的利润。“我们的中药饮片主要出口马来西亚,质量要求高,都是几克的小包装产品,现在上游价格提得太高了,我们的利润几乎被挤压完了。”广东省医药商会会长、广东大翔集团董事长陈东平告诉记者。

  近年来,包括康美药业、广药集团、云南白药、贵州百灵等在内的大型中成药、饮片企业都在探索建设GAP种植基地,与农户开展协议合作成了应对药材涨价最热门的选择。不过,获得成功的不多。究其原因是战线拉得太长,种植领域需要很强的专业性,但企业与农民并非利益共同体,两者很容易因利益不一致导致毁约或一方利益受损。企业并不缺乏资金,但普遍缺乏人力和信息资源。

  据专家预测,在未来五年之内将以中药材为重点的健康产业的产值大概会超过一亿元,而产业信息化这种现象将会对目前的盲目采摘、资源浪费、价格不合理的现象起到很大的遏制作用,促进整个中药材行业发展的合理化。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