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中国经济与房地产业的爱恨交织

新华网上海2月25日电 题:中国经济与房地产业的“爱恨交织”

新华社记者 许晓青 陈雍容

随着新的一年为中国经济前景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房地产这个曾引发美国次贷危机进而造成全球金融海啸的产业,在中国决策者和民众眼中无疑充满了“爱恨交织”的复杂情绪。

如何改变GDP增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中国人距离“居者有其屋”还有多远?这些问题都将在今年3月即将召开的中国“两会”上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点。

在过去的一年里,房地产业为中国经济复苏、成功“保八”立下功劳。从年初地方政府大批基础建设项目开工,到年末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地王”频现,房地产业一方面带动了大批上下游产业,拉动投资成为GDP增量的强大支柱,一方面也带来了泡沫经济的阴影,为中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埋下不利因素。

房地产业的影响力在于“国计”更在于“民生”。不断高企的房价令那些以“蜗居族”自称的年青一代购房者倍感压力。

去年夏季开始筹备婚房的“80后”白领周剑涛,至今未如愿。每天在“搜房网”上逡巡的他,焦灼不安地对记者说,房子在这个时代,几乎成了改变人命运的东西,有人为此失去爱情,也有人留住爱情,却成了“房奴”。

在上海,周剑涛这样的年轻人被称为“夹心层”,家庭条件无法一次性承担市中心商品房的首付,同时又不够资格申请廉租房或新试点的经济适用房。

据统计,2009年1-11月,全国住宅销售均价达到4600元/平方米,比2008年均价上涨了1000元/平方米,为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涨幅最高的一年。其中,深圳、杭州、南京、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房价涨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房价暴涨的另一面,则是中国部分城市土地出让收入迅速飙升。来自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70个大中城市土地出让金共计10836亿元,比2008年增加140%,比2007年增加49%。其中,北京市土地出让金收入928亿元,占北京市政府公布的去年地方财政收入2026.8亿元的比重达45.8%。

“泡沫迟早会被挤掉,必要时还需‘壮士断腕’,克服GDP增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症。”参与上海住房保障体系探索性研究的上海市政府参事彭镇秋说,中国政府所期待的GDP,是绿色GDP,这意味着人民幸福指数与GDP增幅应当成更紧密的正相关。

“住房,在中国传统思维中,是安全感的象征。”彭镇秋分析,当教育、医疗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仍需高额费用,当养老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够完善时,住房作为一种“保障”,对于13亿国人而言,意义远大于“住房储蓄”和“炒房投资”。

曾经担任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他预计,在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将有更多代表呼吁抑制投机,竭力解决“夹心层”、尤其是年青一代的住房保障问题。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严诚忠教授也指出,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言,过度依赖土地出让和房地产投资得到的GDP,一定不是“可持续发展的GDP”。

严教授说,在普通民众看来,有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试点之后,大家更期待政府能推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住房公共租赁制度,代表、委员们也将在“两会”上继续关注。

种种迹象表明,各地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在2009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城市土地资源稀缺与“地王”频现,城市化进程中民众对住房的“刚性”需求与“楼市”投机心理膨胀,已成为纠结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脉络的两组尴尬症候。

从2009年底开始,中国从房地产信贷、保障住房、土地供应等多方面对楼市出手调控,并不断加大政策力度。在上个月发布的一份被称为“国十一条”的房地产调控文件中,政府要求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增加住房建设用地有效供应,“二套房贷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并提出“防止境外热钱冲击我国市场”。

刚刚过去的农历春节,杭州、苏州等城市已出现商品房连续多日“零成交”。年初短期“冰冻”的楼市,是愈打愈涨,愈打愈热,还是预示着中国将逐步脱离房地产业的“纠缠”,走上健康、均衡的发展道路?无论是在高房价下挣扎的中国城市居民,还是关注中国经济走向的各界人士,都期待在2010年得到一个答案。

转发此文至微博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