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20年中国海水利用产业发展现状及解决水资源短缺措施分析[图]

    海水利用业指利用海水进行淡水生产和将海水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城市用水。包括利用海水进行淡水生产和将海水应用于工业冷却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消防用水。

海水利用产业的整体布局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积极推进海水利用在产业绿色转型、结构调整、工业节水和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发展。

2019年海水利用产业发展政策

时间
发布主体
文件名称
涉及内容
2019年2月14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人民银行
国家能源局
《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
“海水、苦咸水淡化处理”被列入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点,包括“海水、苦咸水淡化设施建设和运营”;“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产业”被列入“非常规水源利用装备制造”产业,包括“大型膜法反渗透海水淡化膜组件、高压泵、能量回收等关键部件和热法海水淡化核心部件,热膜耦合海水淡化装备,利用电厂余热、核能以及风能、海洋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海水淡化的装备,浓盐水综合利用及浓缩洁净零排放装备等装备制造”。
2019年2月18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提出培育壮大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
2019年4月26日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
《海河流域水安全保障方案》
提出“加大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鼓励城镇再生水、集蓄雨水、微咸水、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源用于工业、农业、生态环境和城市杂用,强化配置手段、提高配置比例、完善配置工程,加快推进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
2019年4月15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
提出实施“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探索绿色技术创新与政策管理创新协同发力,实现绿色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2019年4月15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
水利部
《国家节水行动方案》
提出“在沿海地区充分利用海水。高耗水行业和工业园区用水要优先利用海水,在离岸有居民海岛实施海水淡化工程。加大海水淡化工程自主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逐步提高装备国产化率。沿海严重缺水城市可将海水淡化水作为市政新增供水及应急备用的重要水源”。
2019年6月30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
商务部
《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19年版)》
“日产10 万立方米及以上海水淡化及循环冷却技术和成套设备开发与制造”被列入“专用设备制造业”;“海水利用(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苦咸水利用”被列入“电力、 热力、 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综合利用海水淡化后的浓海水制盐、提取钾、溴、镁、锂及其深加工等海水化学资源高附加值利用技术”被列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2019年7月3日
天津市发展改革委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天津临港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
提出以“提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水平,推动海水淡化产业规模化应用示范”为主要任务,带动示范区内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服务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加速聚集。重点建设36个海洋产业项目,包括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项目10个、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项目17个、生态综合整治项目2个、基础设施项目7个。
2019年8月12日
河北省水利厅
河北省发展改革委
《河北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
提出“加强非常规水利用,加大沿海地区海水利用”。
2019年9月17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
水利部
科技部
财政部
《京津冀工业节水行动计划》
提出“鼓励利用海水、雨水和矿井水。支持京津冀沿海地区钢铁、石化化工、火电等行业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循环冷却水,发展点对点海水淡化供水模式、海水淡化与自来水公司一体化运营模式”,并重点建设一批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项目。
2019年10月30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
“海水淡化设备”被列入机械行业鼓励类产业;“海水淡化装置”被列入船舶行业鼓励类产业;“沿海城镇海水供水管网及海水淡化工程”被列入城镇基础设施行业鼓励类产业;“微咸水、苦咸水、劣质水、海水的开发利用及海水淡化综合利用工程”被列入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行业鼓励类产业。
2019年11月6日
山东省水利厅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
《山东省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实施方案》
提出“持续扩大海水利用规模。编制实施山东省海水淡化与海水利用规划。沿海地区电力、化工、石化等行业和工业园区,推行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循环冷却等工业用水”。
2019年11月13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
水利部
《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2019年)》
“海水循环冷却技术”“非并网风电海水淡化一体化成套装备”“余能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太阳能光热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被列入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共性通用技术”;“浓海水综合利用技术”被列入“石化化工行业”国家鼓励的节水技术中。
2019年12月5日
辽宁省水利厅
辽宁省发展改革委
《辽宁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
提出“沿海地区充分利用海水。沿海城市高耗水行业和工业园区用水要优先利用海水,在离岸有居民海岛实施海水淡化工程。加大海水淡化工程自主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逐步提高装备国产化率。沿海严重缺水城市可将海水淡化作为市政新增供水及应急备用的重要水源”。
2019年12月30日
广东省水利厅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
《广东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
提出“鼓励沿海地区高耗水行业和工业园区开展海水淡化利用,提高海水淡化工程自主技术和装备应用率”。
2019年12月31日
福建省水利厅
福建省发展改革委
《福建省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工作方案》
提出“加强再生水、海水、雨水等非常规水多元、梯级和安全利用,鼓励沿海地区电力、化工、石化等行业利用海水,强制推动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逐年提高非常规水利用比例”。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一、产业增加值

    我国主要海洋产业稳步恢复,除滨海旅游业和海洋盐业外,其他海洋产业均实现正增长,展现了海洋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2020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全年增加值29641亿元,较上年减少6083亿元,同比下降17.03%。

2015-2020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及增速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部、智研咨询整理

    2020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全年增加值29641亿元,其中,海水利用业实现增加值19亿元,占主要海洋产业的0.06%;海洋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5711亿元,占主要海洋产业的19.3%;海洋渔业实现增加值4712亿元,占主要海洋产业的15.9%。

2020年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构成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部、智研咨询整理

    我国海水淡化科技研发取得新进展,多项海水淡化工程建成投产。海水利用业发展保持稳定,2020年全年海水利用业实现增加值19亿元,较上年增加1.0亿元,同比增长5.56%。

2015-2020年海水利用业实现增加值及增速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部、智研咨询整理

    二、海水直接利用

    2019年,沿海核电、火电、钢铁、石化等行业海水冷却用水量稳步增长。截至2019年底,年海水冷却用水量1486.13亿吨,比2018年增加了94.57亿吨,同比增长6.8%。

2015-2019年海水冷却用水量及增速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部、智研咨询整理

    截至2019年底,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1个沿海省市均有海水冷却工程分布。2019年,山东、浙江、福建和广东年海水冷却用水量超过百亿吨,分别为121.77亿吨、331.55亿吨、227.54亿吨、466.12亿吨。

2019年全国沿海省市年海水冷却用水量分布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部、智研咨询整理

    国内海水直流冷却技术成熟,主要应用于沿海电力、石化和钢铁等行业。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建成海水循环冷却工程22个,较上年增加1个。

2015-2019年我国已建成海水循环冷却工程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部、智研咨询整理

    海水循环冷却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截至2019年底,我国海水循环冷却工程总循环量为192.48万吨/小时,新增海水循环冷却循环量10.6万吨/小时,其中建成河北纵横集团丰南钢铁有限公司10.6万吨/小时海水循环冷却工程。

2015-2019年我国海水循环冷却循环量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部、智研咨询整理

    三、检验与标准

    截至2019年底,全国现行有效海水利用相关标准166项,包括国家标准43项,行业标准116项,地方标准7项。其中,2019年新发布海水利用相关行业标准4项、地方标准1项。

2015-2019年全国现行有效海水利用相关标准项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部、智研咨询整理

    四、发展措施

    海水利用是解决我国沿海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海水利用规模化发展,对于节约保护水资源、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海水利用发展措施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本文采编:CY329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