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发达经济体石油需求下降,但一定程度上被新兴经济体的石油需求增加抵消。一方面,3月日本地震使其二季度石油需求同比和环比分别下降95万桶/日和16万桶/日,美国经济不确定性也使其石油需求同比下降34万桶/日至1 884万桶/日;另一方面,中国、印度、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石油需求预测保持3%以上的增长。
2011年国际油价呈现冲高回落后窄幅震荡的走势,布伦特原油年均价达到110.88美元/桶,同比上涨30.63美元/桶(38.2%),较2008年的98.37美元/桶高出12.51美元/桶(12.7%)。WTI原油年均价为95.13美元/桶,同比上涨15.62美元/桶(19.6%),低于2008年99.72美元/桶的历史最高水平。布伦特和WTI原油月度最高价分别达到110.04美元/桶(4月)和123.09美元/桶(4月),WTI与布伦特价差倒挂于10月14日达到历史最高27.88美元/桶。
2011年国际油价走势主要分为3个阶段:一是2011年年初至4月下旬,受利比亚战争打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欧盟的救助缓解了欧债问题再度恶化预期等的影响,国际油价加速上涨,布伦特和WTI原油的最高价分别达到113.93美元/桶(4月29日)和126.65美元/桶(4月8日);二是5月初到10月中旬的震荡整理阶段,主要是受美国总统抑制投机、拉登被击毙、国际能源署(IEA)抛储、欧美经济数据较差等利空因素和利比亚产量未恢复、飓风导致供应受限等利多因素相互作用;三是10月下旬到年底,伊朗局势推动国际油价震荡回升。影响2011年国际石油市场及油价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产油国政治事件频发推高油价,OPEC剩余产能下降
利比亚国内战事自3月开始后,石油产量下降115万桶/日,至32万桶/日,直至10月卡扎菲被击毙,产量才逐渐恢复,此前虽国际石油市场已有预期,但事发之时国际油价仍应声上涨,布伦特和WTI油价分别突破125美元/桶和115美元/桶。阿曼、也门、叙利亚等国示威游行态势升级,尼日利亚选举推迟以及加蓬石油工人罢工等事件也轮番为国际油价上涨注入动力,虽局势尚未波及沙特等主要产油国,但邻国局势纷纷失控也让市场对其国内零星的示威游行等不稳定事件更加敏感。
2011年,OPEC产量增加51万桶/日至2 966万桶/日,不容忽视的是,增产的同时OPEC 2010年拥有的剩余产能(约为541万桶/日)不断减少至400万桶/日左右,同时由于阿曼、也门、叙利亚等国局势动荡或国内产油区存在安全问题等,实际的有效剩余产能只有282万桶/日左右,是自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2 世界经济整体发展较弱,石油供需由松转紧,突发事件打乱季节性特点
2011年世界经济发展不如年初预期乐观,IMF在年末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将全年世界经济增速再次下调至3.3%(1月、4月、6月、9月预测经济增长分别为4.5%、4.4%、4.1%和4.0%),这主要由于是欧洲债务危机迫使部分国家紧缩财政抑制了消费,预计欧元区经济为负增长;另外,油价高企引发的通货膨胀也抑制了经济增速。各主要国家经济都不同程度的受累于后危机时代(通胀/债务)和突发事件(地震等)。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发达经济体石油需求下降,但一定程度上被新兴经济体的石油需求增加抵消。一方面,3月日本地震使其二季度石油需求同比和环比分别下降95万桶/日和16万桶/日,美国经济不确定性也使其石油需求同比下降34万桶/日至1 884万桶/日;另一方面,中国、印度、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石油需求预测保持3%以上的增长。
而利比亚内战导致其石油产量急剧下降致全球供应减少,世界石油供需基本面从过剩逐渐转为紧平衡,库存进入下降通道;另外,利比亚危机使低硫原油供应受到限制,沙特产量弥补很难在质量上完全匹配也加大了高、低硫原油价差。
3 美元整体下跌,投机炒作频繁
2011年美元在QE2的影响下,在各国加息的背景下,一度大幅单边下跌,直至欧债问题恶化,美国评级下调,才使市场风险厌恶情绪升温,美元再获支撑。上半年因美元大幅走软,极大推高了美元计价资产的价格,而汇市资金的流出为油价在上半年的表现提供了充足的资本,下半年美元的回升虽然提高了美元计价资产的吸引力,但外部经济恢复缓慢使油价在年末才有所回调。
2011年上半年,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市场交投日趋活跃,市场积极做多的情绪超出了市场基本面认定的油价水平,随着5月初油价暴跌,大户的离场,持仓水平不断下跌,市场对风险的厌恶情绪随着同期经济向衰退边缘的行进不断上涨,即使年末油价出现一轮回升行情,交易者也仅对空头进行了结,并无积极做多的迹象,市场持仓水平也未随油价的回调大幅回升。全年,生产商头寸则在油价下跌时继续加仓,可能反映出油价潜在的长期(一年)上行趋势。而其他可报告头寸在几次油价暴跌过程中的异动则发挥了关键的指示作用。
4 WTI和布伦特价差倒挂历时最长
与布伦特原油相比,WTI原油的运输和炼化难度要低,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是价格略高于布伦特原油的正价差,从2006年开始这种溢价变得不稳定,并出现了倒挂,但价差基本在5美元/桶以下。而2010年8月以来的倒挂历经时间最长,价差从2011年1月17日的5.89美元/桶迅速拉大3倍之多,于2月16日达18.79美元/桶,之后10月14日达到27.88美元/桶的历史最高。其主要原因为:一是加-美新输油管线的建成投用,增加了库欣地区的原油供应能力,但输出能力有限导致库存高涨至历史最高水平(4 000万桶以上);二是美国页岩油的开发和利用,减少了对库欣地区的原油需求;三是美国成品油消费低迷、炼厂检修季节导致开工率下降,原油需求减少;四是由于中东、亚太石油需求增加较快,与北海布伦特挂钩原油消费量持续上升,而北海地区油田产量快速下降导致的供需偏紧加剧了对布伦特原油的炒作力度;五是由于埃及局势动荡,对影响苏伊士运河运输的担忧,布伦特原油受此影响更大。
近期,由于美国政府拒绝批准加拿大至得克萨斯的Kystone原油管道项目和加拿大油砂增产将导致库欣地区库存大幅增加,预计2012年WTI与布伦特价差倒挂将维持15美元/桶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