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抗哮喘药,是指一类专门用于预防、控制和缓解哮喘症状的药物。近些年来,随着国产抗哮喘药物上市产品日益增多,我国抗哮喘药物市场价格出现明显下滑,带动全国抗哮喘药物市场规模出现收缩波动。但由于我国抗哮喘药物主要以处方药形式存在,医院是主要销售渠道,占据市场主导位置,因此,自国家医改政策逐渐深化以来,医院处方外流现象日益明显,为全国院内抗哮喘药物市场提供新的增长动力,行业规模再度恢复增长态势。据统计,2024年我国抗哮喘药物市场规模已从2022年的36.68亿元增长至43.57亿元。
相关上市企业:阿斯利康(AZN);复星医药(600196);健康元(600380);福元医药(601089);远大医药(00512);峆一药业(430478);福元医药(601089);恒瑞医药(600276);康诺亚(02162);信达生物(01801);中国生物制药(01177)等
相关企业:亿腾医药(苏州)有限公司;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泊诺(天津)创新医药研究有限公司;天长亿帆制药有限公司;重庆圣华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江苏正大丰海制药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合肥英太制药有限公司;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江苏万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美大康华康药业有限公司等
关键词:产业链;哮喘患病人数;抗哮喘药物行业规模;重点企业;竞争格局;发展趋势
一、行业概况
哮喘,即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疾病,以气道出现慢性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抗哮喘药则是一类专门用于预防、控制和缓解哮喘症状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气道炎症反应、舒张气道平滑肌、减少气道分泌物等,来改善哮喘患者的通气功能,减轻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从药物类型上,涵盖了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抗胆碱能药物、白三烯调节剂、茶碱类药物等,以及近年来兴起的生物制剂,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靶点,发挥各自的治疗功效,适用于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年龄段的哮喘患者。
抗哮喘药行业产业链上游为设备及原材料供应环节,主要包括乙醇、丙酮等化学原料,麻黄、苦杏仁等中药材,蛋白质、多肽、乳糖等生物制品原料,以及制药设备、医药包装材料等。产业链中游为抗哮喘药物研发生产环节,代表厂商有阿斯利康、复星医药、健康元、福元医药等。产业链下游为抗哮喘药物销售消费环节,即通过医院、诊所、药店等医疗卫生机构将抗哮喘药物传递至终端病患。
二、产业现状
哮喘的诱因具有多样性,除了常见的遗传因素外,生活环境也是导致发病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吸烟、二手烟、环境颗粒物、臭氧污染、固体燃料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等风险因素不断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全球哮喘及慢阻肺等阻塞性气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资料显示,哮喘已是我国第二大呼吸道疾病,死亡率为全球最高,形势较为严峻,同时,根据发表在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表明,目前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4.2%,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达13.6%。据统计,2024年我国哮喘患病人数约有7240万人,其中重度哮喘患者占比达6.3%以上。未来我国哮喘平均患病率将持续呈现上升趋势,根据市场预计,到2025年,国内哮喘患病人数将达到约7540万人,其中重度哮喘患者约536万人。
近些年来,随着国产抗哮喘药物上市产品日益增多,我国抗哮喘药物市场价格出现明显下滑,带动全国抗哮喘药物市场规模出现收缩波动。但由于我国抗哮喘药物主要以处方药形式存在,医院是主要销售渠道,占据市场主导位置,因此,自国家医改政策逐渐深化以来,医院处方外流现象日益明显,为全国院内抗哮喘药物市场提供新的增长动力,行业规模再度恢复增长态势。据统计,2024年我国抗哮喘药物市场规模已从2022年的36.68亿元增长至43.57亿元。此外,研究显示,我国仍然面临着哮喘诊断率和控制水平低的现状,根据数据,国内20岁及以上哮喘患者中有71.2%从未被医生诊断,只有5.6%接受了基本的糖皮质激素治疗。未来随着诊疗率和控制率的提升,我国抗哮喘药物市场增长空间将日益广阔。
从细分产品市场看,抗哮喘药物主要分为缓解药物和控制药物两大类。前者主要作用为舒张支气管,缓解哮喘发作,包括肾上腺素能类、黄嘌呤类、抗胆碱药等;后者亦称抗炎药,包括糖皮质激素类、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其主要通过治疗气道炎症来控制或预防哮喘发作。数据显示,在国内,无论在医院还是零售药店,缓解药物销售量份额均超过5成,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而控制性药物占4成左右,虽低于缓解性药物,但其增长表现亮眼,同比增速均在7%以上,份额实现显著提升,发展潜力亦不可低估。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抗哮喘药行业市场发展规模及投资战略研判报告》
三、企业格局
吸入的药物可直接到达呼吸道和肺部,具有起效快,使用剂量小、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因此,吸入疗法是呼吸道疾病防空治疗的首选疗法,吸入制剂成为哮喘治疗的主流剂型,其占全球抗哮喘药物市场份额呈现不断扩大态势。而从市场竞争情况看,早前我国抗哮喘吸入药剂市场主要由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勃林格殷格翰等跨国企业主导,且市场集中度极高。这主要是因为吸入剂在研发、审批和生产阶段均存在极高的壁垒,仿制难度大。但随着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提升,原研产品专利到期及一致性评价的积极开展,尤其是国家带量集采政策的实施,正大天晴、恒瑞医药、健康元等本土企业迎来了发展良机,近年来发展迅速。其中,正大天晴依托研发和生产优势,打造呼吸产品集群,在哮喘、慢阻肺等适应症领域全面发力,已上市多个吸入制剂品种。
健康元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92年,2001年沪市主板上市,股票简称“健康元”。健康元是一家创新科研型的综合医药集团,主要从事医药产品及保健食品研发、生产及销售,业务范围涵盖化学制剂、生物制品、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中药制剂、诊断试剂及设备、保健食品等多重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健康元始终将吸入制剂板块视为公司战略发展的核心之一,持续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并积极引进、开发国内外先进的创新药物,不断丰富BigPharma级产品管线。目前,健康元已是我国吸入制剂领域的领军企业,成功将10个品种、14个品规的呼吸产品推向市场,并储备了20多个在研品种,其中有呼吸创新药10款,实现对哮喘及COPD吸入治疗药物的全类别覆盖,并构建了从现有成熟产品到未来潜力新药的全方位布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健康元主营业务实现收入81.73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4.79亿元,同比下降5.54%;其中,呼吸领域实现销售收入为6.02亿元,同比下降25.5%。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70年,于200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简称“恒瑞医药”。恒瑞医药是一家专注研发、生产及推广高品质药物的创新型国际化制药企业,聚焦肿瘤、代谢和心血管疾病、免疫和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神经科学等领域进行新药研发,是国内最具创新能力的制药龙头企业之一。2024年,恒瑞医药共计有 26 个自主研发的创新分子进入临床阶段,药物类型包括小分子化药、抗体、ADC,涉及肿瘤、自免、呼吸、代谢、心血管和影像等多个疾病治疗领域。数据显示,2024年,恒瑞医药营业收入为250.09亿元,同比增长11.76%;其中,免疫和呼吸系统业务收入为7.77亿元,同比增长10.77%。
四、发展趋势
1、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患者群体扩大
哮喘作为全球性慢性呼吸道疾病,我国患者数量庞大且呈上升趋势。研究资料显示,国内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达4.2%,目前全国哮喘患病人数达7240万人。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及环境恶化,预计2025年患者总数将增至7540万,直接推动抗哮喘药物需求增长。叠加政策支持,例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呼吸系统疾病防治列为重点,医保覆盖范围扩大进一步释放市场需求,未来在政策及市场双重推动下,我国抗哮喘药物市场规模将加速扩容。
2、生物制剂引领精准治疗革命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和生物标志物研究的突破,抗哮喘药行业正加速向精准医疗转型。针对不同哮喘表型(如Th2型炎症、非2型炎症)的靶向药物研发成为热点,例如TSLP单抗成为唯一获批用于非2型炎症重度哮喘的生物制剂。临床实践中,患者基因型、表型及生物标志物检测结果被纳入治疗决策,推动“一刀切”治疗模式向个体化方案转变。这一趋势不仅提高治疗成功率,也促使药企加大研发投入,开发针对特定患者群体的创新药物。
3、政策驱动创新药研发,国产替代加速
国家药品集采政策加速抗哮喘药市场国产替代进程。数据显示,医院端国产药品市场份额逐年提升,正大天晴、健康元等本土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优势抢占市场。例如,阿斯利康在医院端市场份额已由从92.65%降至75.40%,而正大天晴则从7.32%升至18.54%。未来,国内本土企业研发投入将持续增加,将加速推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等核心品类国产化进程。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抗哮喘药行业市场发展规模及投资战略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2025-2031年中国抗哮喘药行业市场发展规模及投资战略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抗哮喘药行业市场发展规模及投资战略研判报告》共九章,包含2020-2024年中国抗哮喘药行业竞争格局分析,主要抗哮喘药企业或品牌竞争分析,2025-2031年中国抗哮喘药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