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况:生物制造是将生物体的功能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核心在于利用生物催化剂进行物质转化和加工。不同于传统的化学合成或机械加工,生物制造是充分利用生物体的代谢能力和自我组织能力,实现高效、精准、绿色的生产过程。作为一种新型制造方式,生物制造不仅为解决资源、能源、环境等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人类健康、材料创新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机遇。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先进生物制造产业规模约为7756.4亿元,其中,生物制药规模为4541.7亿元;生物基材料规模为520.7亿元;生物发酵(包含酶制剂)规模为2448.7亿元。未来,我国生物制造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生物制造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及细分行业先进技术深度融合,有助于拉动制造业研发、资本等投入,缩短新品研发周期,优化生产制造方式和企业效益。
相关上市企业:梅花生物(600873)、华恒生物(688639)、溢多利(300381)、卓越新能(688196)、蔚蓝生物(603739)、凯赛生物(688065)、海新能科(300072)、华阳新材(600281)、华熙生物(688363)、中国生物制药(01177)、阜丰集团(00546)、蔚蓝生物(603739)、海正生材(688203)等。
相关企业:国投生物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等。
关键词:生物制造、细胞和基因治疗、生物经济、产业规模、融资
一、生物制造行业概述
生物制造(biomanufacturing)是一种以细胞、活性分子和生物材料为基本成形单元,实现生物组织及器官的生理属性、结构及机能的体外制造的技术。广义上,生物制造涵盖了仿生制造、生物质转化和生物体加工等相关技术;狭义上,它专指通过控制细胞或生物过程来实现产品生产的技术体系。生物制造的核心优势在于,它通过模仿自然过程,利用生物催化反应,高效且环保地生产各种化学品、材料和能源。生物制造产业具有原料可再生、过程清洁高效等特征,融合了医药、食品、化工、能源、农业、环保等多个领域,成为推动经济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生物制造的发展历程包括生物制造1.0时期(天然菌群自然发酵)、生物制造2.0时期(单一菌种定向发酵)、生物制造3.0时期(诱变育种技术)、生物制造4.0时期(基因工程技术应用)、生物制造5.0时期(合成生物学技术应用,结合人工智能赋能)。其中,21世纪初期-至今被称为准生物制造5.0时代。从生物制造1.0时期到准生物制造5.0时期,BT生物技术呈阶梯上升发展,IT信息技术呈线性增长。未来,合成生物学及AI大数据的出现让生物技术可以迅速迭代,生物制造5.0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将呈现指数增长趋势。
二、生物制造行业政策
近年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将生物制造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相继出台《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其中,2025年3月5日,《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政策的发布和实施将为生物制造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出台政策推动生物制造行业的发展,旨在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新兴产业。例如,2023年9月,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提出要培育壮大卫星互联网、生物制造、生命科学、元宇宙、前沿新材料、未来能源、高成长性产业等“新星”产业集群。2024年3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山西省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2024年行动计划》,提出要发挥大同京津冀桥头堡作用,积极承接京津冀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装备制造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三、生物制造行业产业链
生物制造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原料和工业生物技术,其中,原料包括生物质原料(糖、油脂、非粮生物质)、一碳气体(二氧化碳等)、工业废气、固体废弃物等;工业生物技术包括合成生物学、基因工程、酶/蛋白质工程、生物炼制等。产业链下游为生物制造的应用领域,包括生物农业、食品饮料、高新能材料、医疗健康、化工能源和其他领域。在生物农业中主要用于生物育种、饲料酶制剂、微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兽药与疫苗;在食品饮料领域主要用于功能食品原料、调味品、添加剂、替代蛋白、结构油脂饮品饮料;在高性能材料中主要用于PLA、PHA等生物基材料、蛋白材料、活性材料;在医疗健康中主要用于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原料药、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药物、基因与细胞治疗、微生物疗法、RNA药物与疫苗;在化工能源中主要用于基础化工原料与精细化工品、工业酶等酶制剂、生物航空煤油等生物能源、美容护肤原料。
细胞和基因治疗(Cell and Gene Therapy,CGT)是指将确定的遗传物质转移至患者的特定靶细胞内,通过基因添加、基因修正、基因沉默等方式修饰个体基因的表达或修复异常基因,达到治愈疾病目的的过程。在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政策的扶持下,我国CGT技术研发速度加快,行业发展持续升温。数据显示,2021年是我国细胞与基因治疗行业商业化元年,因此市场规模从这一阶段开始实现快速增长。随着基因治疗近年来临床试验的大量开展、基因治疗产品的陆续获批上市、相关利好产业政策的支持,行业仍将保持快速发展。预计2024年中国细胞和基因治疗市场规模将增至88.48亿元,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市场前景可观。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生物制造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
四、生物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生物经济是指生物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应用产生的经济活动的总称。生物经济涵盖了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众多领域,是具有创新活力、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生物经济产业大国。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生物经济产业规模已从2019年的15.2万亿元增长至20.6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9%。预计2024年中国生物经济产业规模将达到21.4万亿元。
生物制造作为提升经济竞争力的着力点,也是我国继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后,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又一个重要抓手。从产业规模看,当前,我国生物制造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仅2.4%,低于美国、欧洲、日本,在工业经济中的占比有待提高。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还面临一些瓶颈,包括规模化生产工程挑战,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控制难以提升,原料供应可持续性不足,跨学科人才短缺等,生物制造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生物制造是将生物体的功能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核心在于利用生物催化剂进行物质转化和加工。不同于传统的化学合成或机械加工,生物制造是充分利用生物体的代谢能力和自我组织能力,实现高效、精准、绿色的生产过程。作为一种新型制造方式,生物制造不仅为解决资源、能源、环境等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人类健康、材料创新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机遇。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先进生物制造产业规模约为7756.4亿元,其中,生物制药规模为4541.7亿元;生物基材料规模为520.7亿元;生物发酵(包含酶制剂)规模为2448.7亿元。未来,我国生物制造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生物制造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及细分行业先进技术深度融合,有助于拉动制造业研发、资本等投入,缩短新品研发周期,优化生产制造方式和企业效益。
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依靠人才与原料资源,与城市整体科研实力的助推。目前形成了以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为主导的格局,以山东、山西、安徽、河南为代表的中部地区为中坚力量,其次分布在以四川、重庆为代表的西南地区,以黑龙江为代表的东北三省,以新疆、内蒙古为代表的西北地区。投资热点区域为江苏、北京、广东、上海,其次为浙江、山东、湖北、四川、安徽等地。长三角城市群生物制造产业呈现明显的聚集效应,投融资热度较高,获得融资企业占全国总数的38%。
五、生物制造行业企业格局和重点企业分析
随着全国各地加快生物制造产业布局、推动生物制造产业技术研发,我国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一批细分领域特色产业集聚区,涌现了一批生物医药、化工、材料、食品等领域的龙头企业。
中国生物制造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涵盖了医药、生物材料、生物能源、食品添加剂等多个领域。目前,中国生物制造行业代表性企业包括恒瑞医药、梅花生物、华熙生物、卓越新能、凯赛生物、海新能科、华恒生物、蔚蓝生物、海正生材、溢多利、华阳新材、中国生物制药、阜丰集团、国投生物等。
1、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业务涉及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始终牢记“科技为本,为人类创造健康生活”的使命,致力于新药研发和推广,以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公司具有行业领先的制药全面集成平台,已前瞻性地广泛布局多个治疗领域,并向纵深发展。公司在肿瘤领域有丰富的研发管线,覆盖激酶抑制剂、抗体偶联药物(ADC)、肿瘤免疫、激素受体调控、DNA修复及表观遗传、支持治疗等广泛研究领域,针对多靶点,深耕组合序贯疗法,力求高应答、长疗效。与此同时,公司在自身免疫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感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血液疾病、疼痛管理、神经系统疾病、眼科、肾病等领域也进行了广泛布局,打造长期发展的多元化战略支柱。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恒瑞医药抗肿瘤产品营业收入为71.41亿元,阵痛麻醉产品营业收入为18.24亿元。
2、梅花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梅花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实现从基因组编辑到产品落地的全链条合成生物学公司。公司是全球领先的通过合成生物技术规模化生产氨基酸的企业。公司深耕“氨基酸+”战略,自成立以来不断布局新产品、新业务,目前已形成动物营养氨基酸(赖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等)、鲜味剂(味精、呈味核苷酸二钠等)、医药氨基酸(谷氨酰胺、脯氨酸等)、大原料副产品(玉米胚芽、蛋白粉等)等全方位业务布局。公司拥有内蒙古通辽、新疆五家渠、吉林白城三大生产基地和廊坊、上海两大研发中心。公司主产品赖氨酸、味精、苏氨酸、黄原胶、呈味核苷酸二钠、医药氨基酸等产品规模居全球前列。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梅花生物营业收入为186.81亿元。
六、生物制造行业发展趋势
1、政策支持生物制造行业发展
生物制造是新质生产力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之一,正在成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构成,是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产业板块,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引擎。我国政策层面高度重视生物制造发展,《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将生物制造作为生物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2、生物制造核心技术加快突破
随着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入,生物制造技术不断取得新的技术创新和突破。例如,在基因编辑技术方面,CRISPR-Cas9系统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基因治疗、作物改良等领域的进展;在细胞培养技术方面,三维细胞培养、微流控芯片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细胞培养和扩增更加高效、可控。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生物制造技术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从而推动生物制造产业发展。
3、生物制造应用领域不断拓宽
生物制造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利用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轻工等全新生产方式,诞生出了一大批全新产品,如重组蛋白药物、生物航空煤油、生物降解塑料等等,被认为具有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力,未来前景十分广阔。未来,随着生物技术进一步取得突破进展,生物制造还有望向采矿、冶金、电子信息、环保等领域拓展,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生物制造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2025-2031年中国生物制造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生物制造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共十二章,包含中国生物制造产业政策环境洞察&发展潜力,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市场前景及发展趋势洞悉,中国生物制造产业投资战略规划策略及建议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