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需求潜力研判:人工智能各类专业人才需求空间广阔[图]

内容概要: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是指具备相关领域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人工智能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加速,人工智能已逐步成为引领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支柱技术。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增长至6964亿元。作为当今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类专业人才的支撑。中国近年来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池的重要组成部分,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占比持续提高。目前,中国成为培养AI人才的重要国家。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人才数量大幅增长,人工智能人才总数已突破940万,这一数字不仅展现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卓越潜力,也为全球人工智能生态体系的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持。预计2030年中国对熟练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将增至2022年的6倍,达到600万,中国的高技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还有广阔空间。


相关企业:北大青鸟、达内教育、光华国际、小象学院、深蓝学院、咕泡学院、


关键词: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需求规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竞争格局、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需求趋势


一、人工智能专业人才行业定义及分类


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是指具备相关领域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人工智能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通常具备深厚的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基础,对人工智能的原理、算法和模型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分类‌


二、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是一种计算机程序,指通过人工方法和技术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使机器能够执行通常需要人类智慧才能完成的任务,如学习、推理、感知、理解和创造等。


人工智能产业是以人工智能软件系统开发及相应信息技术服务行业为产业核心,覆盖上游硬件、下游应用的新兴战略产业。近年来,人工智能(AI)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全球科技产业的格局。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作为AI的一个重要分支,正在推动企业和机构加大对技术基础设施的投资。据统计,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IT支出1540亿美元,较2022年增加215.1亿美元。

2021-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IT支出统计


目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已深入渗透经济社会各领域,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提升和人类文明进步。全球目光聚焦人工智能,中国AI投资领域历经波澜壮阔的变革。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投资数量:1123起,投资金额达到391.33亿元;2025年1月份,我国工智能投资数量89起,投资金额为344.79亿元。

2015-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投资数量及金额

(注:2025年数据截止2月6日)


2023年,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加速,GPT-4,Gemini和Claude3等先进模型展示出了强大的多模态能力,人工智能的“颠覆性”越发凸显。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3031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5784亿元。据估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约6964亿元。

2020-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统计


人工智能已逐步成为引领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支柱技术。作为当今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类专业人才的支撑。2024年,全球前2%的顶尖人工智能研究者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员原籍为中国或工作所在地位于中国。中国的人工智能人才数量占据领先地位。中国着力打造人工智能人才成长的“孵化器”和“蓄水池”,为未来产业发展积蓄了创新要素。


中国近年来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池的重要组成部分,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占比持续提高。据统计,在美国顶尖人工智能人才中,来自中国的研究人员占38%,美国占37%。从一些关键指标来看,中国已成为人工智能人才的主要产出国。

美国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地域分布


目前,中国成为培养AI人才的重要国家。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人才数量大幅增长,人工智能人才总数已突破940万,体现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卓越潜力。预计2030年中国对熟练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将增至2022年的6倍,达到600万,中国的高技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还有广阔空间。

中国AI人才需求规模统计


数智化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在职场中的应用愈发普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热潮正在推高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随着人工智能领域飞速发展,未来中国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还将继续增长,针对人工智能人才能力素质的培养还将进一步推进。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需求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规划报告


三、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产业链


1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业链结构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通用技术和驱动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新引擎,对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至关重要。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主要由高校、高职院校培养,这些学校加强电子、材料、机械、光学等现有学科专业与人工智能科学的有效融合。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链的上游主要包括资源开发与供应,其中,资源开发主要涉及教育内容的创造和提供,包括教材、课程、教学软件、教学视频等;而供应则涉及到教育资源的实际生产和配送,如教材的印刷、课程的制作、教学视频的上传等。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毕业后能在IT行业、科研机构、企事业中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研制的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产业链


2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需求产业链上游-高校


高校在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人工智能专业被正式纳入本科专业名单,加速了人工智能产业专项人才的培养进程。2023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从2018年的2663所增加到2822所,截止2024年上半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为2868所。

2018-2024年上半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统计


近年来,我国高校AI专业建设工作处于稳步推进,2019年全国有180所普通高校成功备案“人工智能”本科专业,2023年教育部公布全国38所普通高校成功备案“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2018-2023年中国备案人工智能本科专业高校数量统计


3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需求产业链下游-IT行业


近年来,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在IT行业中的需求不断增加。随着以AI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纵深推进,作为起基础支撑作用的IT行业不断释放市场需求,推动中国IT行业市场保持高增长态势。2024年,我国IT运维服务规模3899.1亿元,较2023年增长359.3亿元;IT服务管理规模245.64亿元,较2023年增长24.34亿元;ITSM软件规模135.96亿元,较2023年增长12.65亿元;ITSM咨询及其他规模109.68亿元,2023年增长11.69亿元。

2017-2024年中国IT行业发展规模


四、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需求发展环境-相关政策


由于人工智能行业的巨大市场机会和发展潜力,中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支持人工智能的发展,并将其列为国家战略,并在政策、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如,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30年,中国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中国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相关政策


五、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竞争格局


在国内AI产业人才短缺的情况下,高校、企业和培训机构充分利用各自优势,结合产业实际需求,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促进AI产业人才的培养。2023年,我国新增人工智能专业的院校包括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防灾科技学院、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河北传媒学院、忻州师范学院、沈阳科技学院等。

2023年新增人工智能专业的院校汇总(一)


2023年新增人工智能专业的院校汇总(一)


目前,社会培训机构在解决当前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短缺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也在大力推动全民智能教育,并明确支持社会机构进行人工智能培训。目前,参与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养的社会培训机构包括北大青鸟、达内教育、小象学院、深蓝学院、咕泡学院等。

部分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养的社会培训机构一览


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需求趋势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预计2025年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需求激增、岗位多元化、薪资待遇优厚、创业机会涌现等特点。‌

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及需求趋势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需求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规划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本文采编:CY315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5-2031年中国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需求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规划报告
2025-2031年中国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需求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规划报告

《2025-2031年中国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需求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规划报告》共五章,包含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问题与培养对策,中职学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可行性分析,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需求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