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研判2024!中国储能应用行业装机规模、应用场景及市场规模分析:中国储能市场多元并进,新型储能需求激增[图]

内容概况:近年来,得益于风能、光伏发电装机量的迅猛增长,源网侧的储能需求显著提升,我国新型储能市场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新型储能增量最大的市场,2023年的占比已接近50%。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的增长势头迅猛,截至2023年末,已提前达成了原定于2025年的装机目标。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了44.44GW/99.06GWh,与2023年底相比,实现了超过40%的增长。


关键词:储能应用市场规模、储能应用分类、储能应用分布情况


一、行业概述


储能,从广义上讲,是指通过一种介质或者设备,把一种能量形式用同一种或者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形式存储起来,基于未来应用需要以特定能量形式释放出来的循环过程。这种过程可以涉及多种能量形式,如电能、热能、化学能等。而从狭义上讲,储能特指电能的存储,即利用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产生的电能存储起来并在需要时释放的一系列技术和措施。储能应用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电力系统、汽车领域、家用储能等。

储能应用分类


二、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储能应用行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中后期的萌芽期,20世纪60年代,国内开始抽水蓄能电站的研究,并建立了第一座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岗南水电站。到20世纪90年代,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迎来高潮,成为国内主要的储能方式。


21世纪初至2015年的发展期,21世纪初期,国内开始关注并研究其他储能技术,如压缩空气储能等。2009年,国家电网率先实施了储能电站建设项目,在青海建成了国内首个规模化储能电站,标志着中国储能技术跨入了实际应用阶段。此后,国内各地纷纷开始投资建设储能电站,储能技术快速提升,储能行业进入示范应用阶段。2011年,“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储能作为智能电网的技术支撑在国家的政策性纲领文件中首次出现,之后储能行业政策规划陆续出台,推动储能行业发展。


2015年至2020年的商业期,201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储能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2016年,国家电网发布了《新能源与储能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面推进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市场机制逐渐完善、多领域融合渗透,储能装机规模快速增加、商业模式逐渐建立。储能项目广泛应用、技术水平快速提升、标准体系日趋完善,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储能成为能源领域经济新增长点。


2020年至今的规模发展期,随着国家“双碳”政策的提出,储能规模获得了快速增长,行业进入由产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的过渡阶段。新型储能技术如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全钒液流电池等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渐应用于电力系统、新能源汽车、家用储能等多个领域。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5852万千瓦/1.28亿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约86%。

中国储能应用行业发展历程


三、行业产业链


储能应用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电池材料、热储能材料、设备等,其中电池材料包括正极材料(如三元材料、磷酸铁锂等)、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热储能材料包括储热介质等,设备也有抽水蓄能设备、电池生产设备及其他设备等,其中抽水蓄能设备包括水轮机、发电机、水泵、进水阀等,电池生产设备用于生产储能电池的设备,如涂布机、卷绕机、注液机等,其他设备如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的压缩机、膨胀机等,以及储能系统所需的控制系统、传感器等。产业链中游为储能系统的安装和运用。产业链下游为储能的应用领域,包括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

储能应用行业产业链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储能应用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四、行业现状


抽水蓄能依然是大规模储能领域的主流形式,其显著优势包括巨大的储能容量、高效的系统性能、长久的运行寿命、快速的响应能力、灵活的工作状况以及成熟的技术应用,这些特点使其成为当前储能技术的佼佼者。据CNESA的不完全统计,至2023年底,中国已投入运营的电力储能项目中,抽水蓄能的累计装机容量占比高达59.4%,稳居储能技术首位。然而,抽水蓄能受限于特定的地理条件,难以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储能需求,这一挑战直接加速了我国新型储能技术的蓬勃发展。


近年来,得益于风能、光伏发电装机量的迅猛增长,源网侧的储能需求显著提升,我国新型储能市场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新型储能增量最大的市场,2023年的占比已接近50%。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的增长势头迅猛,截至2023年末,已提前达成了原定于2025年的装机目标。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了44.44GW/99.06GWh,与2023年底相比,实现了超过40%的增长。

2022-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量情况


在中国,新型储能装机主要集中在源网侧。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截至2024年上半年,已投运的新型储能中,独立储能和共享储能占45.3%,新能源配储占42.8%,这两项主要分布在电源侧和电网侧。各省份的配储政策保障了源网侧的储能装机需求。源网侧储能主要通过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实现价值,包括调峰、调频、备用容量等,对维护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起到关键作用。全国已有超过24个省区公布了配储政策,大部分省份的配储比例在8%至30%之间,配置时长以1至2小时为主。这些配储政策对应的源网侧储能,构成了当前中国储能装机需求的主要来源。

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应用场景情况


从应用领域来看,随着5G网络的普及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通信基站的数量和性能要求持续提高。通信储能系统在保障基站持续运行、确保通信网络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正推动通信储能市场的需求增长。在中国,通信行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对通信基站稳定性和备用电源需求的显著增加。此外,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通信储能系统能够与可再生能源实现高效结合,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同时,政策的支持与推动也为储能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技术的持续进步同样不可忽视,它不仅显著提升了通信储能系统的性能,还促使成本逐渐降低,为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通信储能市场规模达到了21.6GWh,同比增长8.00%,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中国数据中心储能市场规模也整体呈现出增长态势,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波动,但总体趋势仍然向上。2023年,中国数据中心储能市场规模为6.1GWh,同比增长12.96%,同样表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2019-2023年中国通信储能及数据中心储能市场规模情况


五、行业发展趋势


1、技术进步与成本降低


随着储能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化学储能技术,包括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液流电池等,中国在全球储能技术基础研究中表现活跃,取得了重要突破。技术进步不仅提升了储能系统的性能,还有助于降低储能成本。业界主要聚焦三大降本思路:提升电池组循环寿命、降低供应链成本、优化储能冷却和集成方式等技术,以提升储能系统整体效率。预计到2025年,电化学储能系统成本将降低30%以上,这将进一步推动储能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2、市场机制优化与政策支持


中国储能产业的发展需要依靠稳健高效的市场机制建立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政策环境和市场机制对新型储能的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国家正积极推动新型储能到2025年实现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到2030年实现全面市场化发展。此外,中国储能产业需要借鉴国际上的电力市场化经验,逐步优化电力市场化和新型储能参与市场方式,以实现成本疏导和扩大收益来源。


3、可再生能源发展带动储能需求增长


随着全球经济持续发展和人口增长,以及电气化水平的提高,电力需求将持续较快增长。据预测,到2050年,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将占到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72%,较2020年占比提升近一倍。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将推动全球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电化学储能作为新型储能方式的代表,未来发展前景尤为广阔。中国电化学储能装机量在2022年同比翻番,预计到2026年装机量有望占到全球1/5以上,显示出中国在全球储能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潜力。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储能应用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本文采编:CY407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储能应用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储能应用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储能应用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共六章,包含新能源汽车储能,风光储能,其他储能应用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