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利用杀伤肿瘤免疫抑制细胞克服PD-1治疗中的抗性问题
PD-1抗体已被应用于多种肿瘤的临床治疗,但其存在的初始抗性和获得性抗性两个问题极大限制了PD-1的临床应用。近日,美国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发表了题为“Elimination of acquired resistance to PD-1 blockade via the concurrent depletion of tumour cells and immunosuppressive cells”的文章。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用于治疗脑胶质瘤的蚕丝蛋白颅内植入式可降解微针贴片
围绕以脑胶质瘤为代表的重大脑疾病临床治疗中对颅内植入式医疗器械的迫切需求,我国科学家团队创新性地开发出基于蚕丝蛋白的异质、异构、可降解微针贴片,相关成果于近日以题为“Silk Microneedle Patch Capable of On-Demand Multidrug Delivery to the Brain for Glioblastoma Treatment”的论文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杂志。
我国科学家团队发表卒中二级预防临床试验最新成果
急性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HR-NICE)包括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轻型卒中,占整体缺血性脑血管病的50%~60%,临床症状轻微,却是早期最易卒中复发的脑血管病急症,一旦复发常造成患者终身残疾乃至死亡。
我国科学家解析小RNA的生物合成机制
小RNA是真核生物中重要的基因调控分子,在生长发育、基因沉默、抵御病毒等动植物的各类生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RNA的生物合成中,Dicer家族核酸内切酶选择性识别小RNA前体,切割RNA至特定长度,并选择性地将一条链递呈给下游AGO蛋白从而介导下游基因沉默。Dicer如何起到“分子尺”和“分子刀”的功能,切割小RNA前体生成特定长度的小RNA这一机制尚不清晰。
我国科学家揭示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结合受体的分子机制
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VEEV)是一种可以感染人类和所有马科动物的RNA包膜病毒,属于甲病毒家族,可以通过蚊子及气溶胶传播,引发进行性中枢神经疾病和并发症,严重可导致死亡。鉴于其能引发中枢神经疾病的危险性,VEEV被定为生物安全3级(BSL3)病毒。此病毒在南美洲有大量感染病例报道,目前尚无疫苗和有效治疗药物。
科学家利用类器官切片揭示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神经病理学特征
肌萎缩侧索硬化合并额颞叶痴呆(ALS/FTD)是一种致命的、目前无法治疗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认知能力和运动功能迅速下降。阐明初
我国科学家发现骨钙素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内在调控机制
骨源性激素骨钙素(OCN)对大脑发育和神经功能至关重要,但OCN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的调控机制仍不清楚。近日,我国科学家团队在《S
科学家发现微生物群重塑肿瘤微环境的新机制
近期,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研究团队发现肠道微生物群可通过影响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重塑肿瘤微环境。该研究在《Cell》上发表,题为:Microbiota triggers STING-type IFN-dependent monocyte reprogramming of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科学家发现细胞毒性T细胞的持续杀伤受线粒体翻译影响
细胞毒性T细胞(CTL)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细胞,能够识别并摧毁癌细胞和受到病毒感染的细胞。线粒体质量与CTL抗肿瘤活性相关,在CTL寻找、识别和杀伤目标时,线粒体如何参与这一过程尚不清楚。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30(USP30)是一种已知可抑制线粒体自噬的去泛素酶,在对单基因缺失小鼠的大规模筛选中被确定为CTL杀伤性的调节因子。
研究发现曲妥珠单抗-德鲁替康可有效治疗HER2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
近期,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和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曲妥珠单抗-德鲁替康可有效治疗(TrastuzumabDeruxtecan)HER2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该研究成果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题为:TrastuzumabDeruxtecan in HER2-Mutant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