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开发新型抗癌mRNA纳米疫苗
信使RNA(mRNA)疫苗可实现安全高效的免疫,是一种新型癌症免疫疗法,但受到多重递送障碍的限制,如mRNA被快速清除、细胞膜和核内体的磷脂双分子层限制其胞内递送、依赖佐剂诱导强烈的免疫反应等。纳米颗粒有望保护mRNA免受降解,并通过淋巴管将mRNA传递到淋巴结。
我国科学家发现抗结直肠癌新策略
结直肠癌(CRC)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作为治疗转移性CRC的一线药物,化疗药物卡培他滨(Cap)具有肿瘤特异性毒性和高响应率等优势,但其血浆半衰期极短,有待开发能够有效延缓其血浆清除的递送系统以提高Cap的临床疗效。
科学家探讨童年逆境发生的时机与童年和青春期表观遗传模式之间的关系
童年逆境可对个体的发展和健康产生长期影响,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表观遗传学是研究环境对基因表达影响的一种方法,可以为了解童年逆境对个体的生物学影响提供线索。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总医院基因组医学中心等研究团队探索了童年逆境发生的时机与儿童和青春期时期的表观遗传模式之间的关联。
我国科学家揭示抑郁行为发生新机制
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缺乏可靠的生物标志物,部分病人疗效不佳且易复发,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抑郁症的客观诊断和临床治疗的进展。抑郁症的高发年龄是15~33岁,一般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我国科学家发现MPC1改善NAFLD脂质沉积
近年来全球肥胖人数激增,以代谢紊乱为主要病理机制的代谢综合征以及多种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的全球患病率逐年提升,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成为威胁人类肝脏健康的重要疾病。线粒体丙酮酸载体(MPC)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性载体蛋白,参与调控肝脏、脂肪组织和心脏等器官和组织的代谢水平,并与肥胖、糖尿病和癌症等多种疾病有关。
我国科学家发现肠道菌群通过介导宿主尿素循环代谢途径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原发性肝癌。西方发达国家为CRC高发地区,其发病率大约为发展中国家的3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RC的发生中有肠道菌群参与。然而,肠道菌群是如何参与宿主代谢和肿瘤发生发展的尚不清楚。
科学家发现超声波可以诱导人工冬眠
冬眠是一种特殊的生理状态和生存策略。在冬眠状态中,哺乳动物如熊和一些啮齿类动物通过抑制新陈代谢、降低体温和减缓其他生理过程以节约能量,来应对致命的环境压力。最新研究发现,冬眠状态受大脑控制,而大脑则充当一个中央的“开关”。如果能以非侵入性的方法打开这个“开关”,安全无损的实现人工冬眠有望成为现实。
科学家揭示儿童情绪识别变化规律
有焦虑等精神症状的儿童可能难以理解周围人的快乐、悲伤等情绪,也无法准确理解情绪线索,从而使他们在社交场合难以做出合适的行为。情绪会随着儿童发育而不断完善,但相关神经表征是否同时发生变化尚不明确。
我国科学家揭示抑郁症神经生物学亚型
抑郁症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疾病负担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然而从儿童青少年到整个成年时期,抑郁症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为疾病诊治带来了巨大挑战。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基于抑郁症磁共振脑影像大数据和脑功能连接组学规范化模型,识别了抑郁症神经生物学亚型。
我国科学家发现高血压的潜在治疗靶点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能增加其他严重合并症风险。尽管现在有足够有效的降压药选择,但部分高血压人群仍对现有降压药缺乏反应或不耐受,促使进一步研究高血压的其他治疗靶点和策略。近期,北京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了高血压的潜在治疗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