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通过合成新型磁性纳米粒子来净化水源
水污染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而广泛使用于纺织、皮革、化妆品、造纸等行业的染料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来源。来自俄罗斯和台湾地区的专家团队通过在磁性纳米粒子上加涂两层碳结构,形成的新型粒子可有效净化污水中的有机染料。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纳米材料》上。
科研人员利用量子点技术提高QLED生产工艺
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机械化工系研究团队成功利用量子点技术控制“咖啡环”现象,提高涂层均匀度。
研究人员通过外部电场显着改变石墨烯电荷载流子弛豫时间
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光子学和纳米技术研究所、米兰理工大学等研究机构与英国、西班牙相关机构合作,通过外部电场显着改变石墨烯电荷载流子的弛豫时间。
科研团队研发出新型晶体结构合金
据《日刊工业新闻》报道,京都大学研究团队用钯、铁、铟三种元素开发出了新型晶体结构“Z3”合金。
研究人员开发出全新廉价高效的制氧催化剂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全新的催化剂材料,称为金属氢氧化物-有机框架(MHOF),制作成本低,可高效催化水电解反应。相关研发成果发表在《自然材料》上。研究团队表示,他们已经找到了能够提供水电解活性和稳定性组合的材料。
浮游生物证据表明全球海洋热量分配在过去9500万年内保持稳定
伦敦大学学院(UCL)联合领导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在过去9500万年里,虽然发生了大陆漂移重构、海洋移动、冰盖增厚和融化,但地球上分配海洋热量的“引擎”一直保持着惊人的一致性。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我国科学家发现小分子药物调控人源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蛋白的结构学基础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蛋白在产生和传导动作电位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哺乳动物中,基于组织特异性,至少有9种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异构体,其中命名为“Nav1.3”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表达量高。有证据表明Nav1.3蛋白的突变与局灶性癫痫和多微脑回畸形疾病有关,因此Nav1.3蛋白可以作为治疗癫痫药物的靶点。
科学家开发快速制造非激活的有效CAR-T细胞技术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是当前癌症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其通过对人的T细胞进行体外基因工程改造使其表达嵌合抗原受体,再回输患者体内用于治疗疾病,已在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科学家构建基因表达调控DNA序列进化和适应度景观研究框架
近日,美国科学家团队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The evolution, evolvability and engineering of gene regulatory DNA”的文章,该研究基于酿酒酵母生物模式建立了启动子(一种顺式作用元件)深度神经网络模型。
科学家研发基于磁共振的微创图像引导消融系统
磁共振导航(Magnetic Resonance Navigation)是利用磁共振成像(MRI)系统,在体内对磁标记系统进行影像遥控的新兴技术。
我国科学家研发出高阶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
实时荧光PCR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核酸检测技术。然而,由于主流荧光PCR仪器检测通道数目的限制,单个反应所能检测的靶基因数目很难超过6个,限制了该技术在检测涉及多靶点的复杂疾病上的应用。
我国科学家开发出破伤风毒素抗原检测技术
破伤风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感染性疾病,平均病死率为20-30%,其潜伏期通常为7-8天,也可短至24小时。目前破伤风的诊断测试主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间接检测破伤风抗体,不仅操作繁琐,而且还受到个体健康状况的影响。理想的检测方法应实现对抗原(破伤风毒素)的直接检测,但目前尚无相关技术。
我国科学家研发出新型口服胰岛素纳米递送系统
糖尿病因其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已经成为世界性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口服给药因其无痛、方便而被广泛应用,然而由于胃肠道内酶的降解作用以及肠道黏膜的低通透性,蛋白类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极低。
我国科学家发现肝癌新型ceRNA调控靶点
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在我国肝癌患者中占75%~85%。深入阐明HCC发病和进展的肿瘤特异性机制,对于寻找HCC新的治疗靶点、制定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我国科学家建立腰椎间盘退变自动量化评估新方法
腰椎间盘退变被认为是引发慢性腰痛的重要因素,也是评估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早期临床表型。核磁共振可清晰地反映不同程度的腰椎间盘退变,但大都局限于定性分析或半自动的定量分析,导致相应椎间盘参量测量的一致性和效率存在局限,因此如何高精度的自动定量椎间盘多项参量,一直是国际上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之一。
《英国医学杂志》发表“针灸研究”专辑
近日,《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针灸研究”专辑。该专辑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牵头,国内外1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研究与文章撰写。该专辑将对全球与针灸相关证据的产生和利用,以及临床实践指南、卫生政策和医保决策制订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