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卵子源性成人糖尿病的表观遗传机制
近期,来自我国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研究团队在《Nature》杂志发表题为“Maternal inheritance of glucose intolerance via oocyte TET3 insufficiency”的研究成果。
新研究为个性化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开辟新路线
多发性硬化症(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20至40岁人群。这种疾病是由免疫细胞引起的,它们会错误地攻击大脑和脊髓神经元周围的组织。多发性硬化会导致神经系统症状,如感觉障碍、行走和平衡困难以及视力受损。目前没有治愈方法,只有缓解症状和降低复发率的治疗手段。
研究揭示蓝藻昼夜节律的复杂运作方式
近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项新研究中,来自日本冈崎国立自然科学研究所领导的研究团队揭示了蓝藻昼夜节律的复杂运作方式。该研究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理解昼夜节律时钟周期的工作机制。
科学家发现激活肌肉干细胞的分子开关
许多组织都有静态的干细胞,它们在组织受伤时被激活,随后通过增殖和分化以修复损伤。然而,干细胞如何感知损伤并从静止状态被激活响应,这些过程仍有待研究。骨骼肌中的干细胞(MuSCs)是肌肉再生和修复的关键细胞。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损伤反应性开关通过快速的细胞骨架重塑激活肌肉干细胞修复损伤。
我国科学家揭示年轻血液促进干细胞及机体年轻化的分子机制
年轻的循环环境可以延缓组织的衰老,但该过程如何通过细胞和系统层面实现仍有待研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研究人员通过构建年轻和老年小鼠的异体共生(HP)模型,揭示年轻血液促进干细胞和机体年轻化的分子机制。
科学家发现细菌不同的基因簇可以诱导铁质细胞器的形成
细胞内的铁平衡对细胞正常活动至关重要,铁元素的储存、转运等过程会受到严格调控。最常见的铁储存模式是利用蛋白质式富集区域,如铁蛋白和相关蛋白。虽然也有脂质式富集区域,但其形成和功能的基础仍然未知。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发现,细菌不同基因簇可以诱导铁质细胞器的形成。
科学家发现青少年丘脑抑制会导致前额叶皮层功能的长期损害
大脑皮层发育受阻被认为是神经发育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病因之一。丘脑在新生儿出生后敏感期的活动对感觉皮层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但丘脑活动是否也会影响前额叶皮层的发育尚不清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发现,青少年丘脑抑制会导致前额叶皮层功能的长期损害。
科学家发现衰老的肺基质变化激活休眠的黑色素瘤
来自原发肿瘤的扩散癌细胞可以在远端组织定植,但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形成明显的转移,该现象被称为肿瘤休眠。尽管肿瘤休眠在肿瘤的恶性化演进中非常重要,但目前对其了解并不深,鲜有研究能够成功描述黑色素瘤的休眠特征。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衰老的肺基质变化激活休眠的黑色素瘤。
我国科学家实现纳米粒子在原位脑胶质瘤模型中的动态实时观测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天津理工大学合作在《Nanoscale》杂志发表了题为“Real-time in vivo imaging reveals specific nanoparticle target binding in a syngeneic glioma mouse model”的文章。
科学家揭示β-羟基丁酸抑制结直肠癌产生和生长的机制
结直肠癌(CR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生率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近二十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逐渐增加,且发病年龄趋向老龄化,迫切需要新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人工智能有望短期发现多种新型抗生素
目前抗生素耐药性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类面临的十大公共卫生威胁之一。因此,快速高效的寻找新型抗生素迫在眉睫。抗菌肽(AMP)由于不太可能引起耐药性,不仅能成为传统抗生素替代品,还为抗生素耐药性的病原体提供了新的候选药物来源。
科学家揭示运动改善大脑认知的分子机制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认知障碍相关重大疾病发生率的不断提高,寻求改善大脑认知水平的方法成了当前研究热点。既往一些研究显示,运动可促进机体认知功能提升,但人们对介导这些变化的具体作用机制始终未能阐明。
科学家开发肿瘤融合基因预测新工具
癌症是由基因改变驱动的,这些改变包括小的变异,如单核苷酸替换、小的插入和缺失以及大的结构变异(SVs)。SVs可以引起基因融合的表达,从而推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我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型智能诊疗隐形眼镜
控制眼压是目前公认的控制青光眼疾病进展的有效措施。然而,眼压具有波动性,临床中不能通过单次测量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所以实时监测眼压一直是青光眼医生的关注点。柔性可穿戴设备,可实现无线追踪眼压,例如,紧贴眼睛的隐形眼镜对于提供眼部疾病的治疗有着巨大的潜力。但是,将电路和传感器等纳入隐形眼镜中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中国科学家利用细菌生物被膜开发可持续半人工光合体系
半人工光合作用系统中通常采用半导体作为吸光材料,然而在反应过程中存在吸光材料与生物细胞不兼容,导致反应体系稳定性差、光能利用效率差、细胞难以再生循环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构建牢固、友好的生物-半导兼容界面一直是该领域的重要挑战之一。
科学家对地球下地幔铁基复合氧化物进行计算机建模
俄罗斯科学家们对地球地壳与地核间地幔的铁基复合氧化物进行了计算机建模,该项研究增加了有关矿物特性的理论知识,研究成果发表在《材料》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