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一种致病性遗传变异可能增加胃癌患病风险
近日,发表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一篇论文中,来自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大型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当一种致病性遗传变异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结合时,患胃癌的风险将显著增加。该研究有助于开发用于治疗胃癌的定制基因组药物。
我国科学家首次阐明进食行为全过程的精细神经调控
摄食是指机体为个体生存、保障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和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需要所进行的取食行为。经过亿万年的进化,自然选择塑造出了各物种精妙的进食行为调控策略,并将其固化到了大脑神经网络中。然而,在进食行为全过程中,离散神经群体在协调不同行为和动机方面的互补作用仍是未知的。
我国科学家揭示大脑中NMDA受体功能多样性的分子基础
NMDA(N-methyl-D-aspartic acid)受体是大脑中最重要的兴奋性谷氨酸门控离子通道,可介导突触传递和可塑性,调控神经发育学习记忆等多种脑功能。其功能异常涉及诸多神经或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是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
我国科学家揭示“心理韧性”的生物学机制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但其识别率低、治疗率低以及极低治愈率,且全生命周期均可发病,治疗个体差异大。全球约有3.22亿人遭受抑郁症困扰,新冠疫情肆虐更加重了抑郁症的危害。应激是抑郁症发病的主要原因,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面对应激和创伤都会发展为抑郁症,有些抑郁症患者能够“自复原”。
科学家揭示神经免疫在阿尔兹海默病中的关键作用机理
阿尔兹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认知功能衰退和大脑萎缩,细胞外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蛋白聚集导致的神经纤维缠结被认为是阿尔兹海默病的两大关键特征。目前,神经免疫与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病理改变的关系仍知之甚少。
我国科学家从哺乳动物唯一全器官再生模型鹿角中发现具有强大骨再生潜能的干细胞群
人体组织器官再生是重要的世界科技前沿方向之一。研究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器官和附肢如何实现再生,对组织器官损伤修复和对抗器官衰老具有重要意义,但基于干细胞的器官修复及抗器官衰老在临床转化时存在着干细胞修复能力较差及物种差异巨大等不足,导致干细胞疗法的应用受限。
我国科学家在脑动静脉畸形破裂风险的精准预测识别方面取得突破
脑动静脉畸形在人群中发病率约为0.01%~0.50%,年破裂率约为1%~3%,是中青年发生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在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治疗决策中,干预治疗可能造成的功能障碍风险与保守治疗潜在的远期出血风险难以权衡,临床医生需要一种可靠的预测和风险分层工具来预测未破裂脑动静脉畸形的长期出血风险。
国外绘制出昆虫完整大脑图谱
英国剑桥大学科研人员通过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切片扫描果蝇幼虫大脑,生成了完整的大脑图谱,显示了果蝇幼虫大脑中每一个神经元以及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方式。该研究有助于理解大脑中神经信号传播引起的行为和学习机能原理。相关研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我国科学家发现强化降压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
高血压是影响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全因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但在中、低收入地区,高血压控制面临着多重障碍,如难以获得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抗高血压药物的成本和可用性、健康素养低以及对高血压状况的认识不足等。因此,对于这些地区的高血压患者,急需提供有效的高血压控制策略和可操作方案。
国外开发出新一代6G太赫兹波
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科研团队研发出可生成稳定度为1/1000万亿的太赫兹波(THz)的技术,可作为6G移动通信频段,适用于新一代6G无线通信、量子光谱技术等领域。
国外开发出新型单光子探测器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开发出一种名为“用于计算光量子的性能增强型阵列”(PEACOQ)的新型光子探测器,有望用于量子密钥分发。
国外超高速照相测量技术有助探索复杂物理现象
科研团队表示,该测量技术仅需3.47ms即可测量分辨率为1024x882像素、宽度为6.4mm、高度为2.4mm的区域,下一步将继续优化提高该技术的检测速度。此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Light:Science and Application》上。
国外开展对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的研究
西班牙科研人员在《自然》上发表文章,分析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小行星相撞实验,有助对量化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碰撞产生的脉冲因子β和相关动量变化的研究。
我国科学家揭示鱼类结冰耐受适应的分子机制
温度是影响生物生存、繁殖和分布的重要因素。在极端寒冷的环境下,一些恒温脊椎动物采取冬眠的方式,而无法调节体温的变温脊椎动物如南极冰鱼可通过产生抗冻蛋白的方式避免体液结冰。有种不常见的生存策略是忍受体液的结冰,但这种复杂的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基础尚不清楚。
我国科学家解析大豆三维基因组遗传多样性
染色质的高级结构是基因组中顺式作用元件发挥功能的先决条件,其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高等植物中,关于三维基因组遗传多样性的深入研究尚未开展。基因组变异和三维基因组变异的关系、三维基因组变异在作物驯化中的效应等诸多科学问题迄今为止仍知之甚少。
我国科学家定向进化PET解聚酶推动废弃PET塑料完全降解
随着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废弃塑料的有效回收与再利用已成为全球性研究热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合成塑料,PET的酶促解聚为废弃塑料的回收利用提供了一条绿色途径。IsPETase是近年来报道在常温下对PET水解活性最高的酶,但IsPETase的低稳定性限制了它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