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1400:让中国核电“走出去”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董事长王寿君3月3日表示,中核集团与巴基斯坦、阿根廷、沙特、美国、加纳等国的核电合作已取得一系列新进展,中国核电正在健步“走出去”。
中国科学家团队在大型强子对撞机希格斯粒子性质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希格斯粒子是人类目前为止发现的首个自旋为零的基本粒子,在粒子物理标准模型(SM)中为所有基本粒子提供质量,其各项性质关系到粒子物理未来的发展方向。
俄中医药学会成立
在“第二届上合组织、金砖国家、欧亚经济联盟传统医学联合大会”的框架下,俄罗斯中医药学会成立发布会近日在莫斯科举行。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俄联邦杜马议员、俄传统民族医学会、中医中心、企业代表和中医药爱好者近80余人参会。
中白“巨石”工业园获得欧盟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证书
中白“巨石”工业园管理委员会近日宣布,在中白“巨石”工业园委员会和园区各入驻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白“巨石”工业园成为白俄罗斯首家获得欧盟生态管理与审计计划证书(EMAS)的单位,该证书是典型生态导向的证明。
英国最新研究有望推动开发糖尿病新疗法
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埃克塞特大学和范德比尔特大学发布消息称,其联合研究团队最新发现一种控制胰岛素产生的名为MAFA的基因缺陷,首次将这种基因缺陷与疾病联系起来,有望推动糖尿病新疗法的开发。
印度政府发布2016-2017年度研发统计报告
近日,印度科技部网站发布《研发统计报告2017-2018》。报告显示2014-2015年度印全社会研发投入为8532亿卢比(约合85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为0.69%。研发投入中45.1%来自中央政府,7.4%来自邦政府,38%来自私营部门,其余来自公共产业部门和高等教育部门。
中丹氢源固体氧化物电池联合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氢源”系列固体氧化物电池(SOC)及其系统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中丹联合研究项目“面向高比例弃风消纳的‘风氢热储’综合能源网络研究”的重点研发内容。
工业生物技术基础研究助推我国生物产业快速发展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化石资源的日益匮乏,以生物质为原料的高效、环保的工业生物过程在解决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生物工业过程的进一步优化需从高效转化、过程强化以及系统集成这3个层面同时入手,探索如何从复杂生物原料出发,实现工业生物过程的“充分利用、高效利用和最优利用”。
欧盟在纳卫星领域取得进展
据欧委会官网消息,欧盟在小型智能卫星这一尖端科技领域取得进展。这一成果得到了第七研发框架计划的资助,资助金额为199.5万欧元,项目名称为“压电式智能卫星架构”(PEASSS),荷兰、以色列、德国和比利时等国的科学家参与了项目研究。
非洲首个大型人类基因组学研究揭示高水平遗传多样性
南非科技部资助的“南部非洲人类基因组计划(SAHGP)”,顺利完成了对24名来自不同民族语言个体的全基因组测序,证实非洲人群存在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通讯》期刊上。
德国开发高速纳米机器人电驱动新技术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发布消息称,该校与慕尼黑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开发出一种新型的纳米机器人电驱动技术,较目前通过加酶和DNA链等生化驱动方法快10万倍。新的控制技术不仅适合来回移动染料或纳米颗粒,微型机器人的手臂也可对分子施力。研究人员强调,纳米机器人体积小,价格低廉,可搜索百万计样本中的特定物质,并逐步合成复杂分子,将适用于医学诊断和药物开发。
俄科学家研制出抗生素消毒棉布
据塔斯社报道,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化学动力学和燃烧研究所(ICKC SB RAS)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联合研发出一款基于肽类抗生素的消毒棉布,它可用于医生用衣或免疫力低下人群的服装。
德国开发从空气中提取燃料的技术
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发布消息称,该校的三位青年研究人员成立了一家初创企业Ineratec公司,专注从空气中提取绿色燃料技术的开发工作。
韩国研制出人工智能芯片
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韩国三星电子研制出模仿人脑的人工智能(AI)芯片,该芯片可以一次性同时处理大量演算,就像人脑能够同时处理众多信息一样,AI芯片能够同时分散处理多种形象和声音。这将使人工智能芯片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
我国科学家在纳米机电系统(NEMS)中首次实现谐振模式的非近邻耦合
纳米谐振器具有尺寸孝稳定性好、品质因子高等优点,是信息存储和操控的优良载体。近年来,国际上不同研究组针对同一谐振器中的不同谐振模式以及近邻谐振器之间的模式耦合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此前,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重点专项的支持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国平教授研究组已经实现了近邻谐振器之间的强耦合以及对谐振模式的相干操控,系列工作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纳米快报》 (Nano Lett.16, 5456 (2016);Nano Lett.17, 915 (2017)) 上。
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海森堡极限的量子精密测量【图】
量子精密测量是量子信息科学中新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方向,旨在利用量子资源和效应实现超越经典方法的测量精度。该领域之前一个重要发现是,利用多光子纠缠态作为探针,可以实现海森堡极限精度的光相位测量。在这种情况下测量精度可以反比于探针所含的光子数N,而经典的测量方法精度只能反比于根号下N,也就是通常说的标准量子极限。由于实验上很难制备光子数大于10的纠缠态,这种方法尚不具有实际的测量能力。设计一种可实际应用的并且达到海森堡极限的量子精密测量技术是学术界长期以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