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发上消化癌内镜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
全球约50%的上消化道癌发生在中国,其中超过85%的患者在初次诊断时已为中晚期。上消化道早期癌患者五年生存率超过90%,而晚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足10%。
科学家发现阻断PD-1可以缓解肾上腺皮质癌
近日,美国纽约肿瘤医院等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发表了题为“PD-1 Blockade in Advanced Adrenocortical Carcinoma”的文章,发现阻断PD-1可以缓解肾上腺皮质癌。
研究发现乐观可以使人长寿
来自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医疗保健系统和哈佛T.H.陈公共卫生学院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更乐观的人可能活得更长,实现“长寿”,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PNAS上,论文标题为“Optimism is associated with exceptional longevity in 2 epidemiologic cohorts of men and women”。
国家“超高分辨率显示关键技术”项目成果在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中成功应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盛大庆祝活动中,由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863计划“超高分辨率显示关键技术”项目成果实现了从拍摄、传输、制作到显示的多地8K+5G直播。此次直播由京东方与新华社等合作,采用全球首台8K+5G超高清转播车,应用京东方75英寸8K广播级监视器产品,实现了全球首次8K全链条实战直播。
科学家在超分辨光镜-电镜关联成像上取得重要进展
蛋白质等分子在细胞中的特定位置组装成蛋白质机器进而发挥生物学功能,因此研究蛋白质等分子在细胞中的精确定位对于揭示蛋白质机器的组装和分子机制至关重要。电子显微镜具有亚纳米尺度的空间分辨率,是生命科学领域中不可缺少的研究工具。然而在电镜图像中定位目标蛋白具有很大的挑战。
我国科学家精确测量40 GeV-100 TeV能段的宇宙线质子能谱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每时每刻都经受着来自外太空中高能粒子(亦称宇宙线)的轰击,这些粒子包括质子、正负电子、高能伽马射线、中微子和其他一些原子核等。宇宙线的发现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但关于宇宙线的起源、加速与传播过程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答。我国于2015年底发射的首颗天文卫星“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核心科学目标之一就是对高能宇宙线能谱进行精确测量,研究宇宙线物理。
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哺乳动物裸眼近红外视觉[图]
自然界中电磁波波谱范围很广,波长由短至长包括γ射线、X射线、紫外光、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而人类和哺乳动物的视网膜只能感知可见光(波长390-700纳米),只占电磁波谱很小的一部分(图1)。
研究人员揭示转硫途径是半胱氨酸匮乏时维持细胞生长的关键
通过研究癌细胞中转硫途径的调控及其在维持半胱氨酸水平中的作用,揭示了增殖细胞能够利用转硫反应介导的半胱氨酸生物合成途径来维持半胱氨酸的供应,并在细胞外半胱氨酸受限的肿瘤微环境中维持细胞的生长,这种半胱氨酸生物合成机制是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
研究人员揭示环状RNA或可成为阿尔兹海默症的临床新指标
本文研究人员通过相对重要性分析、共表达网络分析和miRNA结合位点预测分析,探讨AD相关circRNA的AD相关性和潜在的疾病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与已知的两个因素——APOE4等位基因的数量(AD最常用的遗传风险因子)和神经元估计比例——相比,circRNA的变化能更好的反映AD特征;此外,AD相关的circRNA与已知的AD基因存在共表达关系,并且这些circRNA存在潜在的microRNA结合位点,可以用于预测以AD基因为靶点的microRNA。
研究人员发现造血干细胞在体外三维两性离子水凝胶环境中可长时间显著扩增
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两性离子材料构成的三维水凝胶包裹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方法,既能实现长期稳定大量的体外扩增,又能保持原代造血干细胞的再生能力,尤其是对具有长期移植功能的造血干细胞的扩增潜能,对干细胞及基因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突破性意义。
我国科学家揭示多模态感觉信息整合与决策的神经机制
研究人员以自身运动感知为模式系统,建立了一套基于前庭和视觉的虚拟现实实验平台。在该平台上,研究人员训练猕猴通过前庭与视觉两种不同模态的感觉信息来分辨其自身的运动方向。
我国科学家发现新型PGAM1别构调节抑制剂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的生长和转移
研究团队通过共晶结构解析,对先导化合物优化改造,得到了一种新型的PGAM1别构抑制剂(命名为HKB99),具有高选择性、高活性、低毒性优势。
研究人员建立功能性血管状系统类脑器官
2019年10月7日,来自耶鲁大学干细胞中心In-Hyun Park研究组在Nature Methods杂志发表了题为“Engineering of human brain organoids with a functional vascular-like system”的文章,在其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人类胚胎干细胞建立了具有功能性血管状系统的类脑器官(vhCOs),为研究人类大脑发育与疾病提供了重要工具。
我国科学家开发新型抗菌疗法
2019年10月3日,天津大学吴水林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Zinc-doped Prussian blue enhances photothermalclearanc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promotes tissue repair in infectedwound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由锌掺杂的普鲁士蓝(ZnPB)组成的外源性抗菌剂,可在体外和皮肤伤口感染的大鼠模型中杀死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桥梁用钢”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管理办公室在上海组织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桥梁用钢”项目的中期检查,项目实施顺利,取得重要进展,超额完成项目研究任务。
科学家首次利用卫星开展量子纠缠退相干实验检验[图]
近期,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单位的科研工作人员合作,利用中国“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对一类预言引力场导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实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