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24年中国多能互补行业政策一览、产业链图谱、发展现状、企业竞争格局及未来前景研判:中国多能互补投资市场持续火热,推动能源供给综合化转型[图]

内容概要:伴随着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清洁能源总体占比提升,多能互补技术主要集中在太阳能与风能互补、风能与水能互补等领域,以其独特的优势,正逐渐成为推动全球能源变革的重要力量。在政策支持及市场推动下,我国多能互补项目不断增多。从中国多能互补中标信息来看,2018-2023年中国多能互补项目规模呈现较大幅度的上涨,2018年我国多能互补中标项目27个,项目总投资金额为10.55亿元;2022年截至12月底,中标项目总数达322个,中标项目金额突破300亿元。2023年,我国多能互补中标项目金额达376.2亿元。


关键词:多能互补产业政策、多能互补产业链、多能互补发展现状、多能互补竞争格局


一、多能互补行业概述


多能互补是一种能源政策,目的是按照不同资源条件和用能对象,采取多种能源互相补充,以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合理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多能互补系统是传统分布式能源应用的拓展,是一体化整合理念在能源系统工程领域的具象化,使得分布式能源的应用由点扩展到面,由局部走向系统。具体而言,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是指可包容多种能源资源输入,并具有多种产出功能和输运形式的区域能源互联网系统。它不是多种能源的简单叠加,而要在系统高度上按照不同能源品位的高低进行综合互补利用,并统筹安排好各种能量之间的配合关系与转换使用,以取得最合理能源利用效果与效益。多能互补有面向终端用户和面向综合能源基地两种模式。

多能互补的两种模式


近些年来,世界石油危机使许多国家认识到依赖一、两种主要能源非常危险,而且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便开始制订的能源政策,要求逐步改变单一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尽可能开发利用其他能源资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和核能的合理利用,特别是要不断增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如水电、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氢能等的开发利用。2021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共同发布《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利用存量常规电源,合理配置储能,统筹各类电源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优先发展新能源,积极实施存量“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提升,稳妥推进增量“风光水(储)一体化”,探索增量“风光储一体化”,严控增量“风光火(储)一体化”。此后,我国有关部门相继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组织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的通知》等行业政策,旨在为各个地区提供高品质清洁能源,积极构建电、热、冷、气等多能高效互补的社会用能结构。此外,2024年11月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这也是我国首部能源法,该法律法规的正式出台对于进一步夯实能源领域法治基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动多能互补新系统建设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多能互补产业政策一览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多能互补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二、多能互补产业链


多能互补产业链上游为能源供应端,主要由传统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生产,以及光伏组件、风力发电设备、储能电池、生物质裂解装置、冷热电联产机组、电动制冷机组、电转气装置等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和能源生产组成。中游多能互补系统是以电力系统为基础,系统中包括了风力发电系统、光伏发电系统、储能系统和冷热电联供系统(CCHP)、电转气系统等多个子系统。而综合能源服务商作为多能互补系统投资、建设和运营的新型市场主体,不仅可以从电网公司买卖电能,还可从多能互补系统内直接或间接地获得能源。产业链下游为多能互补系统应用场景,包括居民住宅、农业生产以及商场、幼儿园、学校、医院、酒店、写字楼、工业园区、矿山等工商业领域。

多能互补产业链


三、多能互补行业发展现状


‌多能互补是基于分布式能源的一种系统设计理念‌。分布式能源是指分布在用户端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实现直接满足用户多种需求的能源梯级利用,并通过中央能源供应系统提供支持和补充。在全球环境保护意识持续升温的背景下,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分布式能源将用户多种能源需求,以及资源配置状况进行系统整合优化,采用需求应对式设计和模块化配置,是相对于集中供能的分散式供能方式,也是我国目前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分布式能源发展势头正好,装机容量不断增长。截至2023年,我国主要分布式能源累计装机容量30736.19万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达18627万千瓦,占总容量的60.6%。

2016-2023年中国主要分布式能源累计装机容量


“十四五”以来,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累计增加14.79%,其中,煤炭及原油消费占比下降,分别下降1.6及0.5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占比提升0.3个百分点,水电、核电、风电等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明显。伴随着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清洁能源总体占比提升,多能互补技术主要集中在太阳能与风能互补、风能与水能互补等领域,以其独特的优势,正逐渐成为推动全球能源变革的重要力量。在政策支持及市场推动下,我国多能互补项目不断增多。从中国多能互补中标信息来看,2018-2023年中国多能互补项目规模呈现较大幅度的上涨,2018年我国多能互补中标项目27个,项目总投资金额为10.55亿元;2022年截至12月底,中标项目总数达322个,中标项目金额突破300亿元。2023年,我国多能互补中标项目金额达376.2亿元。

2018-2023年中国多能互补中标项目金额


中国多能互补企业竞争格局


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是电力行业坚持系统观念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提升可再生能源开发消纳水平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的必然选择,对于促进我国能源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储能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等关键技术的不断进步,多能互补系统的性能和效率将不断提高,成本进一步降低,从而推动多能互补行业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还涌现一批具备项目建设实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代表性企业,如许继电气、国电南瑞、金风科技、隆基绿能、南网能源等。从中国多能互补供给主体区域分布来看,江苏省多能互补企业数量相对较高,其多能互补代表企业有南瑞继保电气、新恒基能源、晟能科技等;此外浙江省、山东省的也同样布局多能互补业务相关的企业。

中国多能互补行业代表性企业


中国多能互补行业发展趋势


从供需上来看,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区域不协调,进一步加大能源供需矛盾,能源地域需求缺口还比较大。多能互补作为能源互联网的一种形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从而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领域的能源需求。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能源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但传统供能neg系统都是采用单独设计、建设和运行,彼此间缺乏整体互补、协调、优化,造成系统能源综合利用率低、自愈能力和安全性不强。随着储能、热电联产、分布式发电、电转气、智能电网控制和管理技术,以及新能源交易方式的广泛应用,功能系统间可实现紧密耦合、相互作用,多能互补发展前景较好。


一方面,我国多能互补系统将形成多种电源并存的局面,采用风、光发电与冷热电联供系统、储能设备等其他电源间互补运行的方式,提高风、光发电并网消纳能力。另一方面,需求侧多能互补和供需间互动是实现能源互联网共享共赢的重要环节,需求侧能源互联网的建设需要依托用户用能行为的动态监测、智能感知技术、设备状态和用户用能等信息,通过信息间的互联互通,利用多能互补耦合技术,实现综合能源的高效利用,促进区域电网供需平衡。未来,需求侧能源互联网的研究重点放在用户侧分布式能源交易和用户侧需求响应价格定价决策上。此外,随着能源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同城镇社区拥有的电-热-气综合功能设备通过互联互供已逐步智能化。未来,通过城镇地区共享和社区各自拥有的多能互补设备之间的协调调度,促进多能互补系统智能化,以减少总投资成本,成为互联互供多能互补系统的研究重点。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多能互补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本文采编:CY408
10000 12800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多能互补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多能互补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多能互补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共九章,包含中国多能互补行业发展环境洞察及SWOT,中国多能互补行业市场前景及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多能互补行业投资战略规划策略及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