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趋势研判!2024年中国抗感染药物行业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分析:抗感染药物市场逐步回升,政企合作研药或将成为主流[图]

内容概要:抗感染药物是指具有杀灭或抑制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的各类药物,是基础性用药。2019年以前我国抗感染药市场呈现增长态势。受国家持续推进限制抗生素滥用政策、新冠疫情防控等方面原因影响,2020年我国抗感染药物市场规模出现较大幅缩减。近两年来,随着疫情影响逐渐消退,医院手术等医疗接诊量开始逐步回升,我国抗感染药物市场消费进入回升阶段。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抗感染药物市场规模虽仍未回到2019年前水平,但已回升增长至1952亿元。


关键词:抗感染药物产业链;抗感染药上市数量;抗感染药物市场规模;抗感染药物发展趋势


一、行业概况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病原微生物引致的,可以直接或间接在人际之间进行传播的疾病。抗感染药物是指具有杀灭或抑制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的各类药物。抗感染药物是基础性用药。自1928年青霉素被发现以来,人类在各类抗感染药物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开发出多种类型的抗感染药物,可大致分为六大类,分别是抗细菌药物(抗生素类药物)、抗真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分歧杆菌药物、疫苗、免疫血清和免疫球蛋白等。在临床上,抗感染药物被广泛使用,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

抗感染药物的主要分类及代表性产品


抗感染药物产业链上游包括化学原料药、中药材等生产原材料供应,这些原材料的质量与供应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抗感染药物的研发与生产。产业链中游为抗感染药物的研发与生产。药物的研发包括新药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等多个环节,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因此,抗感染药物研发企业需要具备强大的研发实力和生产能力,以开发出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抗感染药物,同时还需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产业链下游则是抗感染药物的销售与应用环节,包括医院、药店、线上平台等销售渠道,以及患者和医疗机构等应用端。

抗感染药物行业产业链图谱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抗感染药物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二、产业现状


抗感染药物产业已经进入成熟期。目前市场上的产品能够满足多种情景下的用药需求。我国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大的抗感染药。根据国家药监局数据,我国以头孢为名的药物批准文号计有4995个药品,以头孢氨苄居多。此外以红霉素/罗红霉素命名的产品有1591个。青霉素类产品以阿莫西林为主,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阿莫西林药品有584个。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有1159个产品被批准上市。

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各类国产抗感染药物数量


2019年以前我国抗感染药市场呈现增长趋势。2020年中国抗感染药市场规模大幅下降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2012年国家持续推进限制抗生素滥用的政策,我国医疗系统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有了显著提高,抗感染药物的滥用得到有效抑制。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卫生投入的增加,国家基础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同时各类疫苗的接种,有利于提高全民免疫效率,减少对抗感染药物的使用。三是2020年以来因新冠疫情防控的原因,我国医院诊疗下降,同时社区隔离防疫、口罩佩戴等疫情防控措施落实,使得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人数在近3年来有了明显下降。四是因国家推进药品集中采购政策,使得部分抗感染药价格下降。随着疫情影响的消退,我国抗感染药物市场逐步回升。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抗感染药物市场规模达1952亿元。

2015-2023年中国抗感染药市场规模变化


抗细菌药物(抗生素类药物)广泛应用于细菌感染治疗,及因其他疾病、创伤、手术带来的感染性并发症治疗。抗细菌药为销售规模最大的抗感染药物类别,占整个抗感染药销售规模的比重在70%左右。在抗细菌药物中头孢类及青霉素类抗菌药是主导。其次,在整个抗感染药物销售收入中,占比排名第二的为抗真菌药物,所占比重在11.8%左右。


短期来看,随着未来新冠疫情影响的消退,我国抗感染药市场呈现缓步回升的趋势。长期来看,随着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大型手术的普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使感染的发生率增加,我国抗感染药市场需求量还有一定增长空间。但由于集采政策落实的原因,预计我国抗感染药物市场规模在短期内无法恢复到2019年之前的市场规模。

中国抗感染药物市场结构


从抗感染药物应用需求端看,近年来,国内术后感染治疗需求呈现日益增长态势。资料显示,手术后感染为临床中常见,术后感染主要有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两类,感染部位包括手术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胸腔或腹腔内的脏器感染。根据《中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手术部位感染总体发生率达11.8%,是最常见的院内获得性感染之一。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住院手术数量总体呈增长态势,已从2014年的4382.92万人次增长到2022年的8271.75万人次,初步统计,2023年进一步增长至8900万人次左右,近十年以来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住院手术数量的年复合增长率在8%左右。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国家医疗投入的增加及老龄化是推动手术数量增加的三大主要因素。长期来看,我国手术数量进一步增加几乎已成必然,此趋势也必然会进一步推动国内术后抗感染用药需求增长,全国抗感染药物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容。

2014-2023年中国医疗卫生机构住院病人手术人次变化


三、发展趋势


1、抗感染药物新药研发困难,政企合作将成为主流


由于药物滥用、药物污染等问题促进细菌耐药基因(ARG)形成,引起的细菌等病原体耐药性日益严重。发现新药是降低耐药途径之一,但由于人类对ARG认知仍不充分,同时由于针对于耐药菌的联合疗法进步较快,直接开发新药收益较低,导致抗感染药物开发缺乏资金支持。目前主要集中在前景较好的HIV、HCV、HBV等抗病毒药物领域,而在抗菌药物方面其创新程度明显不足。据相关报道。目前针对WHO优先病原体清单正处于临床研发阶段的抗菌药物只有32种,其中仅有6种满足WHO定义的至少一项创新标准。


但传染病带来的风险依然不可忽视,新冠疫情的爆发表明,潜在传染病爆发的风险对人民身体健康全社会正常运行会产生极大的冲击,预防与疫苗是防止传染病爆发首道防线,而针对性的特效抗感染药物则是保证社会安全的底线,说明抗感染药物的开发同样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针对药物开发困难,社会资金支持力度较弱情况,政府会同有关部门联合临床科研机构与药企,共同推动抗感染药物的联合攻关,加强基础技术研究,并在资金、政策上予以扶持倾斜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措施。如针对新冠疫情的防控与治疗,我国成立了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并在疫苗、治疗药物研发、加快临床成果先进经验的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未来该机制有望进一步成熟并持续推广应用,政企合作的形式有望成为我国抗感染药物开发的主流机制。


2、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生物医药技术加速渗透


当前抗感染药物技术发展相对缓慢,化学小分子药物仍是开发热点,但对生物医药技术应用明显加速,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取得了较多的进展。如从分子结构与蛋白质结构活性关系角度评估和计算新化合物结构开发,基于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判断抗生素过敏问题、研究和预测细菌ARG的在进化中的变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抗菌药的药物研发与创新技术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基于AI的药物设计服务能够在靶点、药效团设计与分子结构预测、高通量筛选等方面高效率能够极大的降低新药的研发成本。


相关报道显示,2022年,华为云AI推动超级抗菌药Drug X研发加速,将其先导药的研发周期从数年缩短至一个月,研发成本降低70%,打破了新药研发领域所谓的“双十定律”。同年22年7月,谷歌新一代Alpha Fold2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取得新的进展,该模型根据基因序列预测出蛋白质折叠后3D形状,精度与准确率显著提升。该类型技术的进步将使得生物药更进一步深入基因组层面,未来随着结构生物学、人工智能的技术持续进步,人工智能技术有望促进药物开发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结构、药物分子结构等多领域实现有机协同,进一步降低药物开发成本,实现更大规模、更高精度、更快速度的药物发现,并在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环节介入药理、毒理、药动力学的研究,实现新药研发到上市的全流程加速。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抗感染药物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本文采编:CY385
10000 11601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抗感染药物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抗感染药物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抗感染药物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共十章,包含中国抗感染药物行业发展环境洞察,中国抗感染药物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发展趋势预判,中国抗感染药物行业投资战略规划策略及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