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5日,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举行首场压力测试,向媒体记者和少量观众开放,揭开这座全球最大天文馆的神秘面纱。位于临港大道与环湖北三路路口的上海天文馆将从7月18日起向公众开放,观众可乘轨道交通16号线到滴水湖站,步行15分钟左右到达。
“好震撼!”一位科普专家参观后感慨,“人类目前可观测的宇宙尺度有900多亿光年,而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暗淡蓝点,我们还有什么蝇头微利不能放下?要多做有价值的事。”
预约购票,参加压力测试
上海天文馆占地面积约5.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包括一幢主体建筑,以及青少年观测基地、大众天文台、魔力太阳塔等附属建筑,是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馆。
2016年11月开工以来,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攻克重重难关,实现了建筑结构、功能与形态的有机融合。为模拟天体形态,展馆几乎所有混凝土和钢结构都采用不规则形状,如实现国内首例长36米、跨度61米的钢结构大悬挑;“悬浮”于混凝土壳体上方的球幕影院,直径达30米;仅少量点支撑的200多米长旋转步道和直径40米的倒转穹顶,让观众可以拾级而上,仰望星空。
主体建筑分为“家园”“宇宙”和“征程”三大展区。“家园”展区向观众科普太阳系,“宇宙”展区介绍整个可观测宇宙,“征程”展区回顾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7月10日,上海天文馆将面向公众进行压力测试。9日上午9时起,公众可通过微信公众号“上海天文馆”和官网(www.sstm-sam.org.cn)预约购票。
走进“地球”,辨识璀璨星空
“曾经以为是世界的中心,如今只是宇宙的一隅;曾经以为是唯一的太阳,不过是亿万恒星的一颗。”走进“家园”展区,展板上的这段话讲述了地球和太阳地位的变迁。这个展区最吸引眼球的是一个巨大的地球模型。它徐徐自转、昼夜交替,让观众仿佛置身太空,俯瞰这颗蓝色星球。上海天文馆天文研究中心主任林清说,地球模型上的陆地和海洋都在运动,演绎着46亿年间沧海桑田的变化。地球模型的旁边,是逼真的太阳影像和月球模型。日、地、月三者关系,直观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观众还可以走进地球模型内部,那里是光学天象厅,可容纳100人。观众可躺在天象厅地板的懒人沙发上,看顶上巨幕的璀璨星空。北斗七星、北极星、大熊座、小熊座……伴随着科普讲解,模拟星空出现一个个指示光标和星座图案,教观众辨识群星。城市夜晚难得一见的银河,在天象厅里触手可及。
穿越“虫洞”,看到爱因斯坦
步入“宇宙”展区,这里更炫酷而神秘。在黑漆漆的相对论引力区,墙上和地上的扭曲光线,让人直观感受到“时空弯曲”。“来到这里的人越重,光线扭曲越厉害。”讲解员说。这个区域呈现的是广义相对论原理——引力场是时空的弯曲,其曲率与物体质量相关。质量巨大的太阳导致的时空弯曲,让太阳系的行星都围绕它转动。
相对论引力区还有一个“虫洞”,它是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研究引力场方程时提出的假设,认为宇宙中可能存在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有望实现“瞬间移动”和“时间旅行”。穿过上海天文馆的“虫洞”,你会“穿越”到上世纪30年代的欧洲,看到喝咖啡的爱因斯坦蜡像。
“暗淡蓝点”,感叹地球渺小
最后一个“征程”展区,记录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各重要节点。“这本书是我们在伦敦拍卖到的。”林清指着牛顿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英文第一版说。这本划时代著作提出了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英文第一版于1729年出版,收藏价值很高。上海天文馆拍卖到这本古籍后,英国政府启动国宝审查程序,要求各大博物馆研究是否有必要回购这件“疑似国宝”。审查6个月后,这本古籍才被批准出境,来到上海。
“征程”展区最后一件展品,是“暗淡蓝点”照片。1990年2月14日,已在太空飞行13年的旅行者1号为太阳系拍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中,地球只是0.12像素的蓝色光点。美国天文学家萨根感叹:“我们所知道的人类的一切,都在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点上,它‘仅仅是一粒悬浮在阳光中的微尘’。”是啊,人类的家园多么渺小,但这一万物的灵长心怀宇宙、上下求索,在“微尘”上演绎着生生不息的传奇。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