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消毒及防护耗材需求量激增,由于疫情在春节放假期间迅速蔓延,春节期间口罩生产企业难以迅速释放产能,全国各地口罩短缺严重;春节后各地相继出台复工方案,随着各地陆续复工所带来的防控压力加大,消杀防护耗材短期需求只会增不会减。加之国外新冠疫情蔓延,多国防护用品发生短缺,在全球防控形势紧张的前提下,短期口罩及消杀防护类耗材出口需求还会增加。
防护用品
品类 | 相关企业 |
口罩 | 奥美医疗、振德医疗、新华医疗 |
消毒液(84消毒液、免洗手消毒液、医用酒精) | 鱼跃医疗、新华医疗 |
手套 | 蓝帆医疗、奥美医疗、英科医疗、道恩股份 |
眼罩、面罩、医用帽、防护服. | 奥美医疗、振德医疗、尚荣医疗 |
采血耗材 | 阳普医疗 |
注射耗材 | 康德莱、威高股份 |
雾化器 | 鱼跃医疗、乐普医疗 |
测温仪(额温枪) | 鱼跃医疗、高德红外、乐普医疗 |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一、口罩
疫情期间使用最广泛和最多的是口罩,我国是口罩主要生产国,2019 年我国口罩产量超过 50 亿只,产业规模破百亿,用于病毒防护的医用口罩占比高达54%,2020年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医用口罩产值增长率将显著提升(增长率预计可达 28%),将拉动整个口罩产业产值增长,全年口罩产值将突破 130 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 2020 年 3 月 2 日宣布,包括普通口罩、医用口罩、医用 N95 口罩在内,全国口罩日产能和日产量已双双突破 1 亿只。
2019年全国口罩产值构成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国内供需矛盾缓解, 关注口罩出口需求。2 月 29 日,全国口罩日产能达到 1.1 亿只,日产量达到 1.16 亿只,分别是 2 月 1 日的 5.2 倍、12 倍,不到一个月时间,全国口罩日产量实现 12 倍的增长,进一步缓解了国内口罩供需矛盾。但是,海外疫情滞后于中国
目前处于疫情大规模爆发早期,海外疫情愈演愈烈,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需求激增,近 30 天,全球买家购买意愿大幅提升,医用口罩买家需求增长 13769%;韩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出现大规模口罩抢购潮,数据显现,近一个月韩国的医用口罩需求增速高达 7650%,而美国口罩已有 2.7 亿只的缺口。
口罩类别
口罩类别 | 生产标准 | 防护级别 | 建议使用环境 |
医用防护口罩 | GB19083-2010 | 最高 | 阻隔颗粒物、飞沫、血液、体液、分泌物, 高危环境使用 |
N95(美标)/KN95(国 标) | NIOSH标准 \GB2626-2006 | 不低于95% | 防护各类颗粒物、发热门诊、病毒样品检 测场所 |
医用外科口罩 | YY0469-2011 | 不低于95% | 临床医务人员有创操作环境 |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 YY/T0969-2013 | 不低于95% | 普通医疗环境、办公/家庭室内、户外 |
防护/防尘口罩 | GB15979-2002 | 生活、工业用途 | 工业粉尘场所、户外 |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口罩产业链包括口罩制造、原材料及生产设备。医用口罩一般由三层组成,上下两面都是 PP 无纺布,中间一层一般选用 20 克重的熔喷布,起主要防护作用,而医用口罩防护等级高低的核心取决于熔喷布,熔喷布以聚丙烯为主要原料,纤维直径可以达到 1-5 微米,一吨聚丙烯可生产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 90万到 100 万只,生产 N95 医用防护口罩则大约 20 万到 25 万只。正常情况下一吨熔喷布进货价在 2 万元左右,而目前,受疫情影响,一吨熔喷布价格已涨到 20 万元以上。
二、红外体温检测仪
红外体温检测仪有着非接触、效率高、使用方便等特性,其测温原理是将物体发射的红外线所具有的辐射能转变成电信号,再根据转变电信号的大小确定物体的温度。红外体温检测是红外测温仪在医疗领域最主要的应用,可在人流密集的各交通关口、医院、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广泛用于筛查发热人体,能够检测人体体温的设备主要包括两种:全自动红外体温检测仪和手持红外体温检测仪。2020 年 1月 30 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印发《关于组织做好红外体温检测仪及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将红外体温检测仪及配套零部件等产品纳入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运输保障工作,帮助企业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2020 年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国内红外体温检测仪产能将得到空前释放。其中,手持红外测温仪 2019 年产量 30 万台,预计 2020 年将达到 65 万台,产量实现翻翻,如果考虑到出口需求,预计需求还将释放。
2015-2020年来红外体温检测仪产量及预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检测诊断
目前新冠病毒检测方法主要采用核酸检测和免疫学检测,核酸检测主要运用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确诊,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试行第六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主要用两种核酸检测方法作为新冠病毒确诊病例病原学证据,分别是病毒基因测序和实时荧光RT-PCR 检测确定,分别用到的分析设备是基因测序仪和核酸扩增分析仪器;免疫学检测基于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病毒外壳是由蛋白质组成,有着特异性的分子构型,因而可对病毒外壳蛋白进行免疫学检测诊断,从检测靶标来看,免疫学方法可以分为检测抗原的方法和检测抗体的方法,不同方法学在使的条件、检测灵敏度、检测速度、使用成本等方面存在不同特点,免疫学检测用到的分析检测设备有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荧光免疫分析仪等等。
新冠病毒IVD检测试剂方兴未艾。2 月 22 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审批通过 3 家企业 3 个新型冠状病检测产品,包括 2 个胶体金法抗体检测试剂、1 个恒温扩增芯片法核酸检测试剂,国家新冠肺炎药品医疗器械应急平台现有 11 个 2019-nCoV 检测试剂产品获批,包括 9 个核酸检测试剂盒及 2 个抗体检测试剂。多家企业已经研制出新冠病毒的检测试剂盒并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其中上市公司包括华大基因、安图生物、万孚生物、达安基因、迈克生物等;还有更多公司研制出核酸或抗体检测试剂盒但并未取得国内产品注册证或正在申请过程中,其中上市公司包括东方生物、硕世生物、科华生物、透景生命、丽珠集团、迪安诊断、凯普生物等等。
四、治疗康复
生命支撑类器械配置数量和范围提升 。新冠肺炎的病人按照国家最新发布的指南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四类。重型和危重型要结合患者的影像学、呼吸频率、氧合指数等表现综合判断。对于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我们在治疗时可以进行鼻导管吸氧、高流量吸氧、无创机械通气等治疗方式,如果还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善,最后要考虑人工心肺机(ECMO)进行呼吸支持。此次疫情发生最严重的湖北地区重症患者激增,ICU 病房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重症患者治疗需求,武汉快速建设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以满足救治需求,从另一面也反应救治资源不足的问题。
检测治疗、生命支持类器械
器械种类 | 相关企业 |
监护仪 | 迈瑞医疗、宝莱特、理邦仪器、康泰医学 |
超声. | 迈瑞医疗、开立医疗、理邦仪器、康泰医学 |
呼吸机 | 迈瑞医疗、易世恒、谊安 |
麻醉机 | 迈瑞医疗、易世恒、谊安 |
输注泵 | 迈瑞医疗、易世恒、谊安 |
心电图机 | 迈瑞医疗、理邦仪器 |
空气净化消毒器械 | 新华医疗 |
消毒灭菌设备 | 新华医疗 |
DR | 新华医疗、万东医疗、联影、迈瑞医疗 |
CI | 万东医疗、联影 |
核磁 | 万东医疗、联影 |
血气分析仪 | 理邦仪器、万孚生物 |
制氧机 | 鱼跃医疗、乐普医疗 |
血氧仪 | 鱼跃医疗、乐普医疗 |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ICU 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又称加强监护病房综合治疗室,治疗、护理、康复均可同步进行,为重症或昏迷患者提供隔离场所和设备,提供最佳护理、综合治疗、医养结合,术后早期康复、关节护理运动治疗等服务。ICU 配有床边监护仪、中心监护仪、多功能呼吸治疗机、麻醉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起搏器、输液泵、微量注射器、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CPM 关节运动治疗护理器等设备。ICU 具备强专业性及综合性,整合了麻醉、内科、外科、护理等多个专业的高端技术。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23 号)指出:根据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可以设置重症医学科,三级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床位数为医院病床总数的2%-8%,床位使用率以 75%为宜,全年床位使用率平均超过 85%时,应该适度扩大规模。
从 2000 年到 2009 年,美国的重症监护床位占整个医院床位的比例由 10.9%提到了 12%,且在最近几年逐步攀升到了 15%。此数据是全美国床位数的平均标准,对于一些在专科方面有特色和实力的医院,ICU 重症监护床可能会接近到 20%到 25%。这个数据和目前中国重症监护的床位所占的比例有着明显的差别。目前我国 ICU 床位占总床位的比值约为 2%到 8%。
2020 年 2 月 2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 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估计政府通过财政补助等形式投入 ICU 建设以及其他大型仪器设备的采购。预计政府对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投入会加大,危急重症 ICU 病房未来几年还会迎来新的建设期。
五、预防免疫
目前全球共有 20 多种新冠肺炎疫苗正在研发阶段。不久前,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徐南平表示,目前我国各类技术路线的疫苗研制都基本与国外同步,最快的新冠疫苗 4 月下旬申报临床试验。中国疫苗行业协会 2 月 11日的消息,该协会共有 18 家会员单位正在开展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制工作,分别采用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不同技术路径进行攻关。其中涉及智飞生物、华兰生物、未名医药、辽宁成大、康泰生物、沃森生物、博雅生物等 7 家 A 股上市公司,康希诺生物 1 家港股上市公司。考虑到疫苗研发周期较长,通常一个疫苗从研发到上市,至少要经过 8 年甚至 20 多年漫长的研发历程,及时加快研发,也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大规模接种,从 SARS 和 MERS 的防治来看,在疫情结束之前研发出可大规模接种疫苗或者特效药还是比较困难,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认为,哪怕研发的进展非常顺利,拿到第一个新冠病毒疫苗估计要年底了。2003 年 SARS 疫苗研发的经过 8 个月的攻关,完成了一期临床。但正在关键阶段,SARS 疫情结束,疫苗二期临床就此终止。因此,针对新冠病毒肺炎的疫苗研发也有可能在研发生产出来之前疫情就结束了。疫苗研发出来之后需要进行大规模制备、保存运输,根据《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2017 年版),疫苗储存运输对冷链系统具有较高要求,现有冷链系统足以支撑,因此预防免疫对医疗器械新增需求不大。
六、新冠病毒对公共卫生体系及医疗器械行业的影响
1、防护消杀产品供不应求
春节后各地相继出台复工方案,随着各地陆续复工所带来的防控压力加大,消杀防护耗材短期需求只会增不会减;加之国外新冠疫情蔓延,多国防护用品发生短缺,在全球防控形势紧张的前提下,消杀防护用品的供需矛盾会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口罩等低值耗材类防护用品短缺不会成为一个长期问题,截至 2 月 29 日,包括普通口罩、医用口罩、医用 N95 口罩在内,全国口罩日产能达到 1.1 亿只,日产量达到 1.16 亿只,分别是 2 月 1 日的 5.2 倍、12 倍,目前一线医护人员的口罩已经可以自给自足,全国复工上班人员的口罩依然存在短缺问题,但是考虑到口罩上游材料和生产机扩产并不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难,因此,我们判断待 3 月份整体复工后,国内生产的口罩或可满足国内日常使用,并能出口到国外,解决外国医疗防护用品的短缺问题。
2、新基建补医疗设备投入短板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防护用品产业发展态势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针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投入增加将利好大型仪器、生命支持设备,POCT 检测等细分行业。截止到 2018 年末,我国老年人口数据为:60 周岁及以上人口 24949 万人,占总人口的17.9%;65 周岁及以上人口 16658 万人,占总人口的 11.9%。人口老龄化加剧,重症监护、护理装备、心脑血管高值耗材都会有巨大需求。2016 年中国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不到400 美元,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与同是金砖国家的巴西差距也比较大。2020 年 2 月 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大试剂、药品、疫苗研发支持力度,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 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我们认为医药板块受益国家加大对医疗建设的投入。大型器械类 A 上市公司主要有迈瑞医疗、万东医疗、乐普医疗、理邦仪器、开立医疗、鱼跃医疗等。
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国际横向对比 (美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医疗资源国家储备体系。2 月 14 日下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尽快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要健全国家储备体系,科学调整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要建立国家统一的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体系,对应急救援物资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推动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网更加高效安全可控。
在新冠病毒爆发早期地方政府及卫生机构存在疫情信息披露不及时,给早期疫情防控决策和人员物资调拨造成严重干扰,2 月 12 日 0 时-24 时,湖北确诊的案例暴增 14000 多例,早期新冠病毒肺炎病例认定权限和疫情缓报瞒报问题反映当前分级诊疗体系和医疗诊断资源缺失,公立医院对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人员检测排查资源有限,此次疫情之后有望推动区域检测中心和第三方医学实验室建设,体外诊断(IVD)行业发展也可以从技术上解决临床病例筛查资源不足的问题,IVD 相关 A 股上市公司有安图生物、华大基因、迈瑞医疗、万孚生物、迈克生物、基蛋生物,第三方医学检测涉及的公司有金域医学。
2019 年我国口罩产量超过 50 亿只,日产量超过 2000 万只,2020 年 3 月以来,全国口罩日产能和日产量已双双突破 1 亿只,但是依然存在供不应求的状况,疫情过后口罩等消杀防护用品需求频率会较疫情期间下降,但我们认为经过此次疫情之后口罩等日常防护用品使用习惯将得到强化,卫生防护用品使用频率将提升。


2025-2031年中国口罩及其他防护用品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产业前景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口罩及其他防护用品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产业前景研判报告 》共十二章,包含2020-2024年中国口罩及其他防护用品生产企业供应链分析,2020-2024年中国口罩及其他防护用品产业投资分,2025-2031年中国口罩及其他防护用品产业发展前景预测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