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7年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图】

    (一)第三方支付行业概述

    1、第三方支付定义和分类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机构作为收、付款人的支付中介所提供的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它通过与银行的商业合作,以银行的支付结算功能为基础,向政府、企业、事业单位提供中立的、公正的面向其用户的个性化支付结算与增值服务。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买方选购商品或服务后,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款项支付,由第三方支付平台通知卖家货款到达,卖家即交付货物或服务,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交易完成。所谓的第三方支付即在网上商家和众多银行之间建立起统一连接,实现第三方资金中转和技术保障的作用。

基本业务流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1)网络支付

    网络支付业务,是指收款人或付款人通过计算机、移动终端等电子设备,依托公共网络信息系统远程发起支付指令, 且付款人电子设备不与收款人特定专属设备交互,由支付机构为收、付款人提供货币资金转移服务的活动。

    (2)预付卡发行与受理

    预付卡,是指发卡机构以特定载体和形式发行的、可在发卡机构之外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价值。

    预付卡按发卡人不同可划分为两类:单用途预付卡和多用途预付卡。单用途预付卡是由商业企业发行,只能在本企业或同一品牌连锁商业使用的种类,没有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参与;多用途预付卡是由第三方发卡机构发行,跨机构使用的预付卡种类。多用途预付卡具体使用流程是:由发卡机构发行,客户购买,通过网上交易平台或者线下商户的 POS 机进行消费,由发卡机构对卡内金额进行扣除后向第三方存管银行发送付款指令,存管银行向商户交付结算款,商户在收到结算款项之后向发卡机构进行佣金的返还。

    (3)银行卡收单

    银行卡收单业务,是指收单机构与特约商户签订银行卡受理协议,在特约商户按约定受理银行卡并与持卡人达成交易后, 为特约商户提供交易资金结算服务的行为。

    银行卡收单业务是采用 POS 机为介质,实现签约银行向商户提供的本外币资金结算服务。最终持卡人在银行签约商户处刷卡消费,银行结算。收单银行结算的过程就是从商户得到交易单据和交易数据, 扣除按费率计算出的费用后付款给商户。银行卡收单业务中的主要参与方是:发卡行,收单机构,以及银行卡组织。拥有银行卡收单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线下布放 POS 机,帮助商户完成收单。第三方支付机构通常与收单银行合作,对于持该行银行卡的交易,收单银行自行处理;其他持卡行的交易,由合作收单银行转接到银联,再由银联转接到其他发卡行进行处理。

    2、网络支付概述

    根据上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第三方支付行业主要分为三大子行业:一是网络支付,二是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三是银行卡收单。依据所获支付牌照的不同,第三方支付公司业务范围可以涵盖以上业务中的一项或多项,而相关牌照则是搭建支付平台和开展业务的基础。

    其中,网络支付可进一步细分为: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和货币汇兑。

    (1)互联网支付

    互联网支付是指通过互联网线上支付渠道, 于 PC 端完成的从用户到商户的在线货币支付、资金清算等行为。第三方支付市场上出现了一批像支付宝、财付通、银联在线支付、快钱、汇付天下等知名的以互联网支付业务为主营业务的支付企业。

    (2)移动电话支付

    移动支付是通过移动电话与金融系统相结合, 将移动通信网络作为实现手机支付的工具和手段,为用户提供商品交易、缴费、银行账号管理等金融服务的业务。移动支付分为远程和近场两种方式, 目前第三方支付企业多集中于远程支付。

    远程支付是指客户通过手机,主要依托于信息通信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SMS、手机客户端软件等方式完成支付。近场支付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即时通过手机向商家进行支付,支付的处理在现场进行,使用手机射频(NFC)、红外、蓝牙等通道,实现与自动售货机以及 POS 机的本地通讯。

    (3)固定电话支付

    固定电话支付是通过增加安全加密和刷卡功能,使普通电话机变成金融终端。用户只需要具备一部智能终端刷卡电话,这部电话与 POS 终端设备相连接,相当于一个安放在家中的终端 POS 机。通过“刷卡电话机+银联卡”,办理各种银行支付业务。其支付链条主要由固定电话支付终端、电子支付平台、电信应用平台、银联清算平台等几部分组成。第三方支付机构主要参与的固定电话支付终端的布局。

    (4)数字电视支付

    数字电视支付系统将电视和银行支付业务有机的结合起来,用户可以通过“电视+遥控器”的方式进行银行卡支付,方便、快捷地完成缴费、查询欠费、订购节目包等业务。目前,包括数码视讯、银视通等在内的 6 家第三方支付企业已获得该项业务许可。

    (5)货币汇兑

    第三方支付机构从事的货币汇兑业务指的是支付机构通过银行为小额电子商务(货物贸易或服务贸易)交易双方提供跨境互联网支付所涉的外汇资金集中收付及相关结售汇服务。

    (二)行业发展概况

    1、国内外行业发展概况

    (1)国外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概况

    第三方支付最早源于美国的独立销售组织制度 (Independent Salesorganization, ISO),指收单机构和交易处理商委托 ISO 做中小商户的发展、服务和管理工作的一种机制。 1996 年,全球第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在美国诞生,随后逐渐涌现出 Amazon Payments、 Yahoo!PayDirect、 PayPal 等一批第三方支付公司,其中以 PayPal 最为突出,其发展历程基本代表了北美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缩影。随着美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起以及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提供循环信用功能的维萨(Visa)卡和万事达(Master)卡迅速占领了美国市场,收单机构的商户拓展、评估、风险管理、终端租赁、终端维护、客户服务等都需要借助 ISO完成,此时的 ISO 扮演着商户与收单机构的中介作用。到 20 世纪 90 年代末,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完善的信用卡保障机制、金融支付系统、发达的物流体系极大促进了 B2B、 B2C、 C2C 等网上交易模式的发展。企业因申请商业账户方面存在障碍,且 ISO 对小额交易收费较高而难以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届时,一种可以让商户无需商业账户即可接受信用卡消费、交易通过中间商账户处理的、 收费较低的新型支付方式——第三方支付系统由此产生。 21 世纪以来,美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第三方支付的兴起,比如知名的 eBay、 Amazon、谷歌等电子商务交易商,相应地也促进了 PayPal、Amazon Payment、 Google Checkout 等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繁荣发展。总体而言,国外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历程可归纳为两个阶段:一是依托个人电子商务市场(C to C 市场)起源、壮大和成熟;二是向外部专业化、垂直化电子商务网站(B to C 市场)深入拓展。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国内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概况

    ①阶段一:网银发展促进行业生长(2005 年以前)

    计划经济时期,单一的国家银行在支付结算中处于主体地位,商业信用受到限制,货币流通依据国家计划进行组织和调节。改革开放初期,四家国有专业银行相继恢复或分立,真正的清算体系由于跨行清算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 1991年,中国人民银行建成全国电子联行系统,至此,中国的支付体系才初步形成。支付服务出现的契机是工具的普及、 需求增长与银行落后的系统建设能力之间的矛盾。 2002 年之前,各大商业银行尚处于网银业务的发展完善期,向商家提供的支付接口没有统一的标准, 给商家和消费者造成诸多不便。 2002 年,中国银联的成立解决了多银行接口承接的问题。通过银行共同分担成本的方式,地方银联向商家提供多银行卡在线支付统一接口,使异地跨行网上支付成为可能;而金融网络与互联网的接口承接, 则由从电子商务发展而来的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承担。该阶段,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的支付服务为支付网关模式,即具有较强银行接口专业技术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作为中介方,分别连接银行和商家,从而帮助消费者和商家在网络交易支付过程中跳转到各家银行的网银界面进行支付操作。支付网关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机构业务自身附加值和增值空间均较小,收入主要来自银行端手续费的二次分润。基于这项制约,第三方机构一方面不断发展壮大,以期获得规模效应;另一方面,不断寻求业务创新,以期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至此,银行卡支付与互联网支付的商业合作模式初步形成。

    ②阶段二:互联网浪潮推动爆炸式增长(2005-2012 年)

    2005 年被称为以互联网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概念提出的一年,在这一年,第三方支付公司在专业化程度、市场规模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

    运营方式上,第三方支付机构逐步从网关支付模式向账户支付模式转变。账户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机构真正作为一个平台,在交易流程中处于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重要停留节点。基于这些信息流和资金流信息,第三方支付机构有望获得更大的服务创新空间和价值创造空间。

    这一阶段,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提供基础支付服务的同时,开始向用户提供各种类型的增值服务,例如缴费、转账、还款、授信等,第三方支付的概念逐渐被大众所认同。 2008—2010 年,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异军突起,交易规模连续三年持续增长;其中,互联网支付的发展尤其迅猛。

    这一时期的超常规发展,也暴露出诸多无序特征,存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将客户备付金挪用于企业其他投资等情况。 2010 年,以中国人民银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及其后非金融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颁发为标志,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外延有了进一步延伸,即扩展为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的非金融机构,包括银联商务在内的 27 家企业获得了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首批支付牌照。至此,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发放标志着第三方支付行业合法地位的确立,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涵义边界被正式定义,各子行业采用牌照监管,行业进入有序发展阶段。

    ③阶段三:移动互联网浪潮酝酿重大变革(2012-2020 年)

    2012 年是移动支付突破元年,基于智能手机的 SNS(社会性网络服务)、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等应用都取得了较大突破,以智能终端和移动网络为依托的第三代支付风起云涌。同时,第三方支付与保险、信贷、证券等金融业务的新一轮互相渗透和融合正步入快车道,中国第三方支付将进入一个新技术、新金融、新体系、新格局不断涌现的重大变革阶段,并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趋势

    (1)政策趋势

    在互联网支付细分领域, 2015 年中国政府提交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除了积极鼓励互联网支付发展,报告进一步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即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建设,加快互联互通大通关和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借此契机,互联网支付行业具有更多可以开拓的空间。

    ①央行监管不断加强

    2011 年 5 月,央行开始颁发《支付业务许可证》,首批发放了 27 家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法律地位由此得到国家的正式认可,并开始在央行的监管体系下发展。 2012 年 4 月 19 日,央行组织召开了支付结算暨清算中心工作会议。会议明确 2012 年将强化支付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健全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监管机制。其中有关第三方支付行业涉及如下内容:发布支付业务统计指标系列金融标准, 启动支付信息统计分析系统建设; 推广和规范电子商业汇票、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业务,继续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

    ②行业监管与自律体系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随着第三方支付行业的不断发展,一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显现出风险防控能力不足,个别机构甚至出现因经营管理不善、擅自挪用客户备付金导致的风险事件,引起了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关注。出于安全性和防范系统风险的需要,我国对第三方支付的认证要求、支付限额、业务范围等规定更为明确,行业监管与自律体系进一步完善,监管趋于严格。 2011 年 5 月,由央行牵头主导的“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正式成立。其主要成员包括:国内银行、财务公司、第三方支付企业等,行业协会的职能除了对电子支付行业自律外,也是该行业的监管实体。

    (2)经济趋势

    ①国家经济转型为支付行业带来了发展契机

    近年来, 我国经济面临着重大的变革, 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制造业去产能化、房地产调整、市场资源重新配置,各行各业谋求技术模式的发展,支付清算行业作为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代表, 其产业链正在加速构建, 产业集聚效应日渐明显,与互联网生态和电子商务发展相融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②未来几年将涌现兼并重组浪潮

    鉴于最近几年来央行发放牌照的速度明显放缓,并于《2015 年支付结算工作要点》中明确“鼓励现有机构并购重组”,针对存量支付牌照企业的收购将趋于活跃。

    此外,基于业务类型扩展的需要或者规模化发展的需要,未来大型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可能会对规模较小的支付企业进行收购。同时, 由于支付行业链条较长,除了获得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兼并重组无牌企业外, 还可能出现软硬件生产领域厂商、电子商务企业等以并购已获牌照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方式进入市场。

    (3)社会环境趋势

    ①支付创新加速从产品端向应用端演进

    依托大数据在对客户行为进行精准分析的基础上, 线上服务加速向各类生活服务渗透, O2O 正在成为支付行业向生活场景渗透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随着O2O 模式的发展,更多的生活场景将被纳入支付范畴,促进消费者支付行为习惯的改变。随着支付平台的发展及生态体系的建立,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将主动融入支付平台的生态圈,相互促进与融合,实现“支付+商业”模式的协同发展。②新型支付习惯成为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截至 2016 年末,中国网民规模达 7.31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53.2%;手机网民规模达 6.95 亿,占比提升至 95.1%。现如今,半数中国人已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网民渗透率还有一定差距,这也表明未来增量仍然很大,市场前景良好。

    近年来消费者的支付习惯正在新兴支付方式的影响下逐步改变, 支付行为从银行柜台式转变为多元化的新型支付模式,网络支付、移动支付、手机银行等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迁移和改变, 80 后、 90 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其对新兴支付方式的接受及依赖将为支付行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③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是未来行业创新和爆发性增长的重要领域

    传统的线下支付竞争已处于白热化状态, 上升空间不如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环境的不断优越,支付场景的不断丰富,以及金融创新的活跃,网上支付业务取得快速增长,第三方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也取得了较快增长。 2016 年国内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 54.25 万亿元,同比增速达到 124.27%。

2012-2016年国内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近年来,移动支付市场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因素: A、智能手机作为移动支付的终端载体,其保有量近年来迅速增加,保证了包括移动支付在内的众多移动端应用的快速发展; B、移动支付技术如 NFC 支付、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生物识别技术等相关创新技术不断涌现,用户使用体验和支付安全性均得到显著提高; C、“线下消费+线上支付”的 O2O 模式在使用习惯上日益被广大用户接受,促使移动支付机构加强与线下企业的密切合作,并通过推出各种电子券等优惠活动来吸引线下消费者不断使用移动支付。

    2016 年, 国内非银行支付机构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 51.01 万亿元, 较 2015年增长 132.29%,继续呈现出较高的增长状态。移动支付可以实现线下支付场景和线上支付应用的连通,即将互联网支付的手段和优势应用在线下支付中,从而颠覆线下支付的格局。

2012-2016年国内非银行支付机构移动支付交易规模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④跨境支付将成为第三方支付机构业务新的蓝海

    跨境支付,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之间因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及其他方面所发生的债权债务需借助一定结算工具和支付系统实现资金跨国和跨地区的行为。支付机构跨境外汇支付业务,即支付机构通过银行为电子商务交易双方提供跨境互联网支付所涉的外汇资金集中收付及相关结售汇服务。

    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中国民众对跨境电商、出境旅游、留学等跨境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政府相关部门针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展跨境支付业务放宽了监管要求,将跨境外汇支付试点业务拓展到全国,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展跨境支付业务创造了便利条件,跨境支付业务已成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新的增长点。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统计数据显示, 2015 年,国内支付机构跨境互联网支付交易笔数为 4.10 亿笔,金额为 1,453.74 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 687.14%和460.01%。

    3、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

    (1)市场需求分析

    ①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受益于社会消费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稳步增长,扩大内需正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及加速国内经济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自 2011 年以来,因国内外宏观环境陷入周期性走弱,国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不利影响;但自新一届政府继任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居民消费的政策,并卓有成效。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15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00,93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0.6%; 2016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32,316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9.6%。

近十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趋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与此同时,我国已逐渐进入大众消费的新时代。与原有的消费结构相比,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正在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 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由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并且这一升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速度越来越快。消费升级及社会消费水平的持续增长,为第三方支付市场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宏观经济环境。

    ②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有助于提高网络支付覆盖率

    随着互联网基础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的持续出台,以及互联网对于各行各业的不断渗透和融合,网民数量保持持续增长。 2016 年上半年,国务院等相关部门相继出台有关“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旨在积极推动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融合。 2016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未来,互联网作为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3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概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6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 7.31 亿,相比于 2015年末新增网民共计 4,299 万人,增长率为 6.25%。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53.2%,较2015 年底提升 2.9 个百分点。网民规模及其对互联网使用频率的不断提升,将进一步对互联网支付用户的增长起到积极的正面效应。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③电子商务高速发展促使第三方支付行业享受发展红利

    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正处于黄金期, 线下商业在各类互联网平台的支撑下正在向线上迁移, 并通过零售支付体系形成完整的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市场。目前,以电商为主的平台类销售体系正在向各行各业渗透, 一些传统行业正受到电商的冲击。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成熟,第三方支付行业也将享受其带来的巨大红利。

2010-2015年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金额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2)市场供给分析

    随着第三方支付行业的不断发展, 行业内积累起来的海量用户数据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着越来越多其他行业巨头的参与。但自 2011 以来,人民银行每年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数量来看,发放牌照的步伐整体呈放缓趋势(见下表)。一方面系核心地区获牌企业趋于饱和,另一方面受到近年来行业接连爆发 POS 刷卡套现、支付机构业务违规遭受央行处罚、部分支付公司资金链断裂等事件的不良影响。

历年第三方支付牌照发放情况

    截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以上已获牌照公司中已有四家因业务违规受到央行处罚,并被注销支付业务许可证,分别是浙江易士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注销时间: 2015 年 8 月 24 日)、广东益民旅游休闲服务有限公司(注销时间: 2015年 10 月 8 日)、上海畅购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注销时间: 2016 年 1 月 5 日)和北京润京搜索投资有限公司(注销时间: 2016 年 10 月 20 日)。

截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 已获支付牌照企业获批业务类型数量和分布

    【注】此处合计数与前述已发放牌照数 270 家数量不一致,除前述牌照注销的影响外,主要系同一支付机构可根据业务情况同时申请多种业务类型的支付业务许可证。

    2015 年初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 2015 年支付结算工作要点的通知》中,已明确“严格支付机构市场准入,鼓励现有机构兼并重组、持续发展健全市场退出机制,研究实施支付机构分类监管、分级监管”的工作思路。在行业监管收紧的背景下,存量牌照公司收购案频发,市场存量牌照价值愈发凸显。

    (三)行业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

    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核心参与方中, 由银联和央行支付系统所组成的支付清算处于整个支付体系最核心的位置,是整个产业的枢纽。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讯运营商是支付体系的主要参与主体,其参与者数量和交易规模都在支付行业中领先。支付软硬件提供商则是电子支付产业中起到辅助作用的参与主体。

支付行业产业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技术进步、发展空间以及利润水平均与上、下游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1、与上游行业的关联性

    第三方支付行业的上游产业主要为银行。 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关系是动脉与毛细血管的关系, 获得低成本的银行通道可直接提升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竞争优势和利润水平。

    此外,第三方支付机构能够有效帮助银行提升银行卡用户、网银用户的活跃度和粘性, 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也与银行业务产生重叠。如何与银行形成良性竞争,掌握自身渠道,避免冲突,协作共赢,是第三方支付机构面临的重要挑战。

    2、与下游行业的关联性

    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下游企业是商户。商户对于终端客户的吸引度、转化率和粘性决定了第三方支付的交易量。 因此, 行业与商户的关联性较为强烈。 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深耕小微商户市场,搭建起小微商户市场与银行系统的桥梁,起到了重要的资金融通作用。虽然存在商户体量较小、业务相对分散、投入成本和风险较高、利润空间相对较小等问题,但正是这些小微商户所带来的长尾效应,将使得该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方支付机构作为连接用户和商户的中介,需要密切与银行、服务商和运营商的联系,争取更多的商户,并不断完善自身的支付系统。从当前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能够深入挖掘和发展客户的既有需求和潜在需求,把握“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将决定支付机构未来的业务模式发展与创新的方向。

    3、行业利润水平及发展趋势

    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经过初期的野蛮生长及中期的规范整顿,现已进入快速、有序发展的阶段,行业中形成了以支付宝、财付通等为代表的资质业绩、产品技术、资金实力及品牌口碑均较为突出的行业龙头企业。就目前市场情况而言,大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盈利来源主要为收取的手续费收入,因此,目前影响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利润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是上游银行通道成本变动带来的采购成本的变动;二是针对下游商户端的价格竞争导致的收入水平波动。

    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而言,银行通道成本是影响利润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目前市场上各类支付产品趋于同质化,下游商户的选择空间较大,在不附加增值服务的基础上,费率竞争成为吸引商户的重要手段,因此亦将导致未来收入水平呈下滑趋势;同时,银行对支付机构收取的通道手续费,其费率设置多根据支付机构的交易量规模予以调整,交易量越大,费率越低。因此,未来银行通道成本将呈现两极化发展,针对市场占有率高的支付机构,银行通道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而针对无法有效夺取市场份额的小型支付机构,银行通道成本将进一步高企,行业呈现集中化趋势,小型支付机构被迫退出市场,优势支付机构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将逐渐增加,行业整体利润水平将渐趋稳定。

    (四)行业的技术特征和经营特征

    1、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

    随着我国支付市场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与金融支付领域融合,技术创新呈现百花齐放态势,包括 NFC、条码(二维码)支付、可信服务平台(TSM)、令牌化技术(Token)、生物识别技术、主卡仿真技术(HCE)等,同时各种新技术的使用逐步发展深化, TSM 平台建设在全国大范围铺开,生物识别技术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应用开始起步,令牌化技术和 HCE 技术被支付行业逐步吸纳接受。 新技术的出现为支付市场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持续的动力,有力地支持了支付的业务创新和模式创新。

    第三方支付行业所运用的技术主要基于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这两个大类。随着行业技术标准的不断完善、客户需求的不断深化,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数据处理能力、系统稳定性、数据安全性以及产品升级等技术水平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

    (1)系统稳定性和效率提升

    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主要由两方面决定,一是第三方支付机构自身的系统,另一则是与其对接的银联或者银行的网银系统。近年来,随着 IT 技术提升以及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大多数的网银系统、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自身系统都经过升级换代,系统稳定性和效率均得以提升。

    (2)技术创新构建支付场景引导消费者需求

    随着网民大规模向移动端迁移,移动支付技术创新动力强大。虽然被银联和运营商主推的 NFC 近场支付还未完全推开,但由互联网公司和支付机构带动的移动支付将引领创新潮流,以二维码为代表的移动支付也是创新的主要力量。二维码支付这种“近场消费、远程支付”的方式,不仅打通了线上线下的支付闭环,而且衍生出丰富的支付场景, 开展了竞争激烈的支付大战, 分别在打车软件支付、线下百货与便利店支付等支付场景中,与各种商家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了移动支付在用户中的普及。

    而以拉卡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创新型的推出了移动POS 机和手机外接刷卡器等,将收单范围深入到从前传统 POS 机难以覆盖的小微商户和对重视支付安全的个人用户,创造了随身携带的便捷化支付场景。

    (3)大数据技术实现高效风控

    在信用交易中,信息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无法顺畅的分享造成了风险管理的缺陷, 即无效和高成本。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 导致欺诈风险产生。
近年来,国际先进金融机构把金融理论、统计分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反欺诈的定量管理技术。从历史数据中挖掘业务规律,形成量化管理策略,开发科学决策系统,有效识别欺诈因子和进行数据收集及清洗,建立科学的反欺诈建模成为重中之重,而这需要海量的数据、先进的大数据技术以及专业的人才进行支撑。

    2、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

    第三方支付机构作为非金融机构,在银行和商户之间建立起支付结算通道,其主要功能是支付清算,是帮助实现资金转移支付的工具。第三方支付机构一端连接各大银行,与银行签订相关协议,搭建数据交换和信息传输的线路网络;另一端连接商户,实现商户与多家银行之间的交易结算。

第三方支付业务主要盈利模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第三方支付机构向商户端收取的费用,主要方式有以下三种:(1)接入费用:即商户首次接入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系统对接时需缴纳的费用,一般为一次性费用,金额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2)服务费:第三方支付平台按年度向商户收取的服务费用,一般数百元到数千元;(3)交易手续费:商户根据具体的交易情况向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的手续费。 一般按照交易金额的一定比例付费, 或者按交易笔数付款, 也有包月或包年等多种费用收取方式, 相对较为灵活,适合不同行业和规模的商户。

    由于各平台产品和服务的高度同质化,市场竞争趋于激烈,目前接入费和服务费的收费方式已很少使用,创新主要体现在使用体验和新市场的拓展方面。第三方支付平台除了日常的运营成本外, 主要还需向其对接的银行端支付渠道手续费,其利润主要主要是商户端收费扣除银行渠道手续费的差值。

    3、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或季节性特点

    (1)行业的周期性

    第三方支付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 随着我国支付行业标准制度、市场环境、生态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第三方移动支付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并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在引领金融、电信、互联网、交通等领域创新发展的同时还带来巨大市场机遇。

    (2)行业的区域性

    第三方支付行业下游的应用十分广泛,从下游客户分布来看,没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注册地看, 核心城市由于资源丰富, 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人口聚集条件、电子商务配套产业环境较好,借助电子支付技术可以极大的降低支付的时间和空间成本,所以多数业务覆盖全国的公司愿意将总部设在技术、经济以及政策环境比较优越的北上广等核心城市中,整体市场集中度较高。

    截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获牌照数量居于前六位的省市分别为北京、上海、深圳、江苏、浙江、广东(不含深圳),共计 176 家,占获牌企业总数的 65%。

已获牌照企业地域分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季节性表现并不显著。一季度受春节等长假影响,交易规模相对教小;四季度受节假日较多、“双 11”、“双 12”电商促销等因素的影响,整体交易量规模明显上升。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3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深度评估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本文采编:CY331
10000 12800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5-2031年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市场前景趋势报告
2025-2031年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市场前景趋势报告

《2025-2031年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市场前景趋势报告》共十一章,包含中国第三方支付产业投融资与机会分析,中国第三方支付产业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中国第三方支付产业市场格局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