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6年中国医用磁共振设备行业市场运行现状回顾及投资前景趋势可行性分析预测(图)

    磁共振成像(MRI)与X光不同,是利用射频波和强磁场来产生非常清晰的身体内部器官和组织图像。磁共振技术用于诊断包括癌症在内的许多疾病。磁共振设备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可以显示其他许多成像仪器无法显示的人体结构图像。MRI能显示骨骼周围软组织结构、胸部和腹部器官,包括肺、肝、脾、胰腺和血管的高清图像,以使医生能更精确地进行肿瘤诊断。MRI与乳腺X光摄影的综合应用已经普及,也是乳腺癌早期确诊的有效方法。由于MRI不产生辐射,是检查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有效工具。

    目前,磁共振成像仪主要朝高场强和低场强两极发展。高场强MRI成像仪的市场多被一些跨国公司占据;在低场强领域,国内有公司在从事生产,但大多数依靠国外技术,且图像质量、成像速度仍然不足,价格偏高。与此矛盾的是,国内医院对磁共振设备的需求缺口还很大。

    目前,磁共振成像仪主要朝高场强和低场强两极发展。高场强MRI成像仪的市场多被一些跨国公司占据;在低场强领域,国内有公司在从事生产,但大多数依靠国外技术,且图像质量、成像速度仍然不足,价格偏高。与此矛盾的是,国内医院对磁共振设备的需求缺口还很大。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在医用核磁共振仪行业的普及率相对较高,而目前我国医院拥有核磁共振仪的仍相对较少。为此,国家“十二五”科技中长期规划都提出要重点发展医疗诊断设备。

    智研咨询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核磁共振设备市场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显示,从全球医用核磁共振行业发展来看,2010年到2015年间中国核磁共振行业的装机量保持了增长态势。而行业的新增医用核磁共振市场也保持了一定的增长。2015年,全球新增核磁共振达到了1.64万台,全球医用核磁共振的总装机量达到了19.29万台。

2010-2015年全球医用核磁共振装机量走势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0-2015年中国医用核磁共振市场情况及拥有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国内医院及人均医用核磁共振的拥有量来看,目前中国医用核磁共振的拥有量仍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当前,全球一体化经济在逐渐的加强,这使得国内外经济的波动性趋同,当一国经济发生变动时,将很快影响到另一国家的发展,从而对经济中的各行业产生不同的影响。

    而从国外当前经济形势来看,其复苏相对缓慢,同时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国外经济的不确定性造成其对中国产品的需求降低,从而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增长,从而给医用核磁共振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医用核磁共振行业市场分析

    从核磁共振行业发展来看,近年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增长,为降低对进口医用核磁共振产品的依赖,其国产化进程在逐渐加快。但综合来看,目前中国医用核磁共振市场的饱和度相对较低,现有装机量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因此,国内核磁共振行业仍处于成长期。

    众多高端化学分析、医疗诊断及科学研究领域使用的精密仪器设备需要通过磁体提供高强度、高稳定性的磁场,传统的电磁体和永磁体由于在能源消耗、重量、体积、稳定性和操控性等方面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都面临着更新换代以至于终将被淘汰的命运。通过低温超导原理产生高强磁场的超导磁体在耗能、场强、稳定性等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先进、最实用同时也具有最高技术含量的磁体。

    用于核磁共振设备的超导磁体的生产具有极高的技术要求和工艺难度,迄今为止,在世界上只有美国、英国、德国、荷兰和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能够批量设计制造。超导磁体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磁体而成为更高水平核磁共振波谱仪(NMR)、医用磁共振成像仪(MRI)、高能物理离子回旋加速器(ICR)及航空、航天、国防、通讯领域中各种需要高强磁场功能的精密仪器设备的“心脏”。

    3.医用核磁共振行业产品价格分析

    从医用核磁共振的价格特征方面来看,其价格在医疗仪器中属于高价格产品,价格从几百万到上千万不等,这与其技术含量有关。其中国产医用核磁共振产品较进口产品价格低近一半,而超导核磁共振较永磁核磁共振的价格高出近一倍。

医用核磁共振主要品牌企业价位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高场强市场主要由国外跨国公司占据,尤其是超导磁体掌握在少数国家手中,因此超导医用核磁共振产品的价格主要来自原技术研发,而相应的生产成本则相对有限;而低场强大都采用进口部件组装,图像质量、成像速度不足,其价格与成本存在一定能过的相关性。

    磁共振成像仪主要向高场强和低场强两极发展。高场强市场主要由国外跨国公司占据;而低场强大都采用进口部件组装,图像质量、成像速度不足,且价格偏高,无法和国外同行竞争。然而,近几年来,中国核磁设备进口量有所下降,国产设备占有率大大提高,国产核磁共振的生产能力提高,促使中国医用核磁共振市场价格出现了下降态势,但部分高端超导核磁共振产品,还以进口产品为主,仍保持着较高的价格水平。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国内经济形势的趋好,则有利于医用核磁共振行业的需求增长,而其生产则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将对医用核磁共振产品的价格上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样,经济发展放缓及需求增长变慢时,将使医用核磁共振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

    而国外经济形势则主要通过对医用核磁共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进而间接影响到国内医用核磁共振产品的市场价格。如通过大量进口国内医用核磁共振产品,则有助于国内医用核磁共振产品的价格走高,而加大对中国医用核磁共振产品的出口,则促使国内医用核磁共振产品的供给能力提高,其价格则出现相应的降低。

    4.医用核磁共振行业竞争分析

    目前MRI的全球市场发展趋势是向着两级化发展,一方面向更高场强的超导MRI迈进,另一方面,永磁低场MRI的技术愈发完善,图像质量和功能不断提高。以全球市场总体来看,超导核磁共振逐渐成为了主流产品,而中国市场目前仍然以永磁核磁共振产品为主。从企业方面,超导核磁共振仍然以外资企业为主,如西门子、GE、德州仪器、日立公司等,而国内企业则在永磁核磁共振的中低端市场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

    核磁共振成像术,简称核磁共振、磁共振或核磁,是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影像检查技术。它的全称是:核磁共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术(简称MRl)是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医学诊断的一种新颖的医学影像技术。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早在1946年就被美国的布劳克和相塞尔等人分别发现,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等领域,用作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直到1971年,美国人达曼迪恩才提出,将核磁共振用于医学的诊断,当时,未能被科学界所接受。然而,仅仅10年的时间,到1981年,就取得了人体全身核磁共振的图像。使人们长期以来,设想用无损伤的方法,既能取得活体器官和组织的详细诊断图像,又能监测活体器官和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和反应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核磁共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X线和CT,它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利用人体中的遍布全身的氢原子在外加的强磁场内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发,产生核磁共振现象,经过空间编码技术,用探测器检测并接受以电磁形式放出的核磁共振信号,输入计算机,经过数据处理转换,最后将人体各组织的形态形成图像,以作诊断。核磁共振所获得的图像异常清晰、精细、分辨率高,对比度好,信息量大,特别对软组织层次显示得好。使医生如同直接看到了人体内部组织那样清晰、明了,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避免了许多以往因手术前诊断不明而不得不进行的开颅、开胸、开腹探查及其他的一些探查诊断性手术,使病人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痛苦以及探查性手术所带来的副损伤及并发症。所以它一出现就受到影像工作者和临床医生的欢迎,目前已普遍的应用于临床,对一些疾病的诊断成为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核磁共振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它是一项革命性的影像诊断技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 8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批准核磁共振机的商品化生产,并开始临床应用。我国从1985年引进第1台核磁共振机至今已有超过1000台在工作,目前医生们越来越认识到它在诊断各种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其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现代MRI已发展到3.0以上,立体三位MRI也已经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水平。

    在中国,核磁共振设备已经开始能够国产化,很多国际企业如西门子、东芝、GE等国际大型医疗设备企业在中国大陆设厂生产。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是目前临床医学诊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近几年来,中国核磁设备进口量有所下降,国产设备占有率大大提高。结合当前医用核磁共振行业发展现状来看,未来国产产品将在国内市场及出口市场的地位逐渐提升。

    当前医用核磁共振行业的渠道主要以经销为主,这与医用核磁共振生产企业自身实力有关。

    但随着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企业对渠道的控制力意愿加强,未来直销渠道将逐渐增多。而网络销售基于受众面较大,成本相对较低,未来网络销售也将成为医用核磁共振生产企业的重要选择。

本文采编:CY205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